双城记

作者: 天作棋盘星 | 来源:发表于2019-06-02 21:16 被阅读14次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日尔曼人。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简介

《双城记》是狄更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富有狄更斯的特色,作者身上的戏剧气质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狄更斯曾说,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激奋”,并且渴望能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顿。《双城记》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能和《大卫·科波菲尔》相媲美。双城记的“双城”指的是巴黎和伦敦。正直善良的马奈特医生由于告发贵族的恶行而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孤女露西被好友洛瑞接到伦敦抚养长大。贵族青年达内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放弃家族财产到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

个人感悟

这本书的词藻很华丽,作者他真的是对于人生的认识很深刻。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本书翻译的作者的水平很高 总体来说很值得大家去看一看不得不说,狄更斯的手法确实独到而深刻,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刻画地淋漓尽致。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我想到人也许可以占一时的便宜,但不会永远,你欠下的债总会还的,也许他拿不回来,但他的后人一定会替他拿回来。正所谓,做了孽,就要还。可你做的孽,又该由谁来还呢?

生于乱世,何来无辜,也许真的是天理循环吧!强权政治,曾让众生迷失了心智,泯灭了良知,只能俯身低首,唯唯诺诺。仇恨,又一次让他们回归到了最初的时代,残忍,怨毒,报复,丧尽天良,滥杀无辜,似乎一生都在潮流中度过,可曾拥有过属于自己的半点良知和智慧,这该又是何种的悲哀。

也许正如所言,开始来说“这是最美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本小说主要讲了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讲述了马内特医生一家充满了爱与冒险的遭遇,以及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那些勤劳的人们整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种的地是别人的,收获的粮食也变成了地租和房租,而高高在上的贵族皇室们,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懂春种秋收,却个个油光粉面。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被深深激化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大革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就像是一场流血的暴力,只不过是把象征权力的断头台从一群人手中交到了另一群人的手里;它没有拯救人民,而是将人民推入了另一个火坑。在革命成功后,革命者们大多都失去了理智,滥杀无辜的百姓。

这部小说虽然后来是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的,但是卡顿为了露西而代替查尔斯上刑场,用自己的命换来了露茜的幸福,将全书的基调定上了悲剧的色彩。

我死故我在!其注解来自于《圣经》: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他人感悟

狄更斯的《双城记》是以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为小说的背景,以发生在法国和英国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为主线叙述的,它让我感受到了革命时期的暴动,残忍,罪恶和无情。当时的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积压了对贵族的刻骨仇恨,终于引发了著名的“攻占巴士底狱”和推翻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大革命。有人说,《双城记》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确实,在这本书中,男主卡顿对露西的爱已经超越了生死。在卡顿下定决心顶替露西的丈夫去死的时候,狄更斯反复地强调圣经中的一段话:“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流泪][流泪]卡顿虽然死了,但精神不死,他用他的生命换回了露西一家的幸福。

距离看狄更斯的作品最近的一部也是在上个月看的那部《雾都孤儿》了,这几天看完《双城记》之后,发现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始终都有充满爱的一面,无论他们深陷多么巨大的危机之中,只要你保持你的善良,就会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时候。不管是《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还是《双城记》中饱受摧残的马耐特一家。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充斥在作品中的字里行间。

深夜,一本书,一盏灯,一个人,头脑中的我似乎又一个完整的故事性的感觉,但貌似又说不清,道不明。我知道的是,这部作品远没有我所理解的那样浅显。而我也会在某个闲暇的午后再次翻开它----“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摘要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
幸而缰绳、皮鞭、车夫和警卫联合作战,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种认为牧畜也有理性的论点,使马儿降伏,重新执行自己的任务。
人人都裹得这般严实,不仅躲开了同伴的肉眼,也躲开了他们的心眼。那年月,行路人萍水相逢,全都互存戒心,不轻易相信人,因为路上遇到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个强盗,或者是和强盗有勾结的人。
每当我在夜间进入一座大城市时,就会有一种一本正经的想法,那些黑压压地鳞次栉比的房子里,都藏着各自的秘密;每幢房子的每间屋子里,也都藏着它自己的秘密;而各间屋子里无数胸膛中跳动着的每一颗心,就它自己的某些心绪来说,即使对最亲近的另一颗心,也是一桩秘密!
感情!我没有时间、没有机会顾及感情。小姐,我把我的整个一生,都耗费在开动一部巨大的赚钱机器上了。”
即使贫寒和穷困没有用它们那无形的污秽玷污了空气,这些垃圾不断产生的难以控制、无法消除的大量臭气,足以把空气污染了;而这两股污源合在一起,便更加难以忍受了。
他经常说完话就陷入茫然状态,要把他从茫然中唤醒,就像是要把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从昏迷中唤醒,或者说像是千方百计要想留住一个弥留的人的灵魂,希望他能最后道出某些隐情。
这是暴风雨后必然到来的平静——这是人性的标记,那叫作“生命”的暴风雨,最后必将归于宁静和沉默
在这永恒不动、亘古不变的星光的苍穹下,星星看上去离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是那么遥远。据有学问的人说,它们的光芒是否已经照见了我们这个地球——宇宙空间中一颗既有苦难又有业绩的微粒——尚难肯定,到处都还是黑暗的幢幢夜影。
那是纵酒的岁月,多数人在狂饮无度。
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地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再也没有比这个人更悲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地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只有女人中才有这样的人——她们为了纯真的爱恋和仰慕,甘愿俯身为奴,侍奉她们已经失去的青春,侍奉她们生来未有的美丽,侍奉她们从没福气受到的良好教养,侍奉她们惨淡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光辉前程。
泉水潺潺流动,河水湍急奔流,白天流入黄昏,城市里有这么许多生命按照规律进入死亡,时间不等人,那些老鼠又在他们那黑暗的洞穴里挤得紧紧地睡着了,化装舞会在晚餐时分欢天喜地地开场,一切事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着。
他们的低头只是逆来顺受,并不是为了讨好逢迎。
“这里表面看起来挺富丽堂皇,可要是把它放到光天化日之下,从里到外仔细查看一番,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破塔而已,它是由奢靡浪费、管理不善、巧取豪夺、累累债务、典当抵押、迫害压榨、饥寒交迫、受苦受难堆砌而成的。”
亲密无间的爱,也像疏远的隔阂一样,会让人猜不透,而且前者更是神秘莫测,难以捉摸
要记住,我们沉浸在幸福之中,是多么坚强有力,而他深陷在苦难之中,又是多么软弱无力啊!
一个民族在发狂热的时候,也像一个发高烧的病人一样,失去了时间观念。
无处不在的恐怖和猜疑,给那个时代蒙上了一层阴影,所有往昔对别人并无害处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年华如果虚度,生命就毫无价值,这件事是值得一搏的。要是这点都做不到,那就死不足惜了。
风在我们后面狂奔,云在我们后面飞腾,月亮在我们后面猛冲,整个狂野的黑夜在追赶我们。不过,除此之外,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别的什么追上来。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极端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极端安宁的休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bz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