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
“专一”“精深”,这两种境界,可以说是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的行为准则。
可真相是,我们大多数的时候,明明已经落入了“沉溺”与“偏执”,却以为自己是“专一”与“精深”。
这段话出自于阳明先生的《送宗伯乔白岩序》。乔白岩,就是乔宇(1457-1524),字希大,号白岩山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历户部左右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因直谏君过,被迫去职回籍,卒谥庄简。
阳明先生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所以,文中的“阳明子”即是阳明先生,文中的“先生”指乔白岩先生。
阳明先生说,“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如果不是将“专”“精”落到圣人之道上,哪能算是真正的“专”和“精”呢?
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果没有“志于道”这个前提,仅仅“游于艺”,就会让人沉溺在这个“艺”上,无法超越。
以前刚进公司,干工作的时候,特别投入,专注又勤奋,却也未必迎来好的结果——原因在于,自己把整颗心都着在事务本身上,心为境转,忘记觉察事情背后的本质。
有句话叫做“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听起来很无情。但事实就是这样,不懂得适时反观的人,也许努力白费,越行越远,劳而无功。
现在是一个忙忙碌碌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这个时候,似乎我们每个人,都理所应当快步跟上这时代。只是,当我们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回归到自己的原点、自己的心。
我们应当做到用两条腿走路,一个是理想,一个是脚步。理想看不见,但是缺少了它,我们就会迷茫;脚步很实在,就像现实生活,但是如果太慢了,我们就会焦虑……
新年伊始,个个摩拳擦掌,已进入自己的新目标、新生活、新阶段,记住忙的背后都是闲,当我们气定神闲的时候,内心平静如水的时候,心里的志向就会指导我们前进。
在我看来,这,就是学习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