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的路上,四岁半的闺女看到有位阿姨提着一个蛋糕,蛋糕上又小马紫悦的造型,孩子喜欢的很。立马拉着我看,的确很漂亮。
闺女马上说:“妈妈,我生日的时候也要买小马蛋糕!”
“可以啊,同时爸爸妈妈更愿意把漂亮蛋糕送给敢于挑战自我的宝贝。这样吧,如果你在生日前学会两件自己不会的事情,爸爸妈妈就送你小马蛋糕。”
“好呀!”孩子立马兴奋起来。
“你想学做什么事?”
“上厕所,自己做马桶,自己搽屁股。拖地,搽桌子......”
"这些你都会了,去找目前还不会的。比如洗碗(目前洗碗还需要大人协助),刷马桶啊。"
“不要刷马桶!”
“那你想要学做什么?”
“......嗯......那还是刷马桶和洗碗吧。”
“好的,在你生日之前,能够学会刷马桶,和学会希望的全部过程。就可以有小马生日蛋糕。”
“好的。”
“哥哥很会刷马桶的。要不要教教妹妹?”
“好呀!我教会妹妹刷马桶!”
“妹妹,你要用心跟哥哥学刷马桶哦!”
“好!”
——整个沟通过程非常顺畅,孩子能够有机会得到小马生日蛋糕,非常开心。
这个沟通过程,我以前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我内心对“美好的东西留给敢于挑战自己的人”是有质疑的,心里会有诸多念头冒出“难道这真的是对的吗?”“不挑战自我难道就得不到美好的东西了吗?”“一定要做一个敢于挑战自我的人吗?多累啊,还要让孩子这么累吗?”等等。当自己都无法认可此信条时,我是没法坚定地去引导孩子的。
然而回头再看看这信条,社会法则不就如此吗?首先美好的东西,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比如说小马蛋糕对闺女来说是非常美好的,然而我却一点都不喜欢。其次要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正是要有一定的付出吗?过程中难免还会遇到困难,如果放弃,也就丢掉了得到美好东西的机会。社会法则如此,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何不能让孩子付出一点点努力去体会这个过程呢。他日孩子成人遇到困难也就有了继续向前的勇气。而我内心的纠结,多半是成长经历中遇到想要的东西,要不怎么都得不到,要不超出了我能力范围并且也没有得到身边人的帮助,久而久之,内心就形成了“挑战自我时很累的事情,而且还难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信念。一旦把自己梳理清楚,同时愉快地陪伴孩子走“挑战自我”历程,陪伴并在必要时给予孩子帮助,这样只会不断给孩子增强信心,何乐而不为呢。
挑战自我不是给自己造个超大的目标,而是要让自己跳跳就能够着的目标,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断的增强自信。同时需要借假修真,不断去体会挑战过程中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以及形成的遇困难想办法的积极乐观思维模式,这些是无形的,滋养个人的内在。如此慢慢在不断增强自信的同时也不至于太执着结果(美好的东西)。达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富足和自在。对孩子的引导,也可以经历这个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