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读李贽名句
童心者,心之初也,若失童心,便失却真心
这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这句话揭示了“童心”与“真心”的本质关联,蕴含着对纯粹本真的深刻推崇。
“童心者,心之初也”,将“童心”定义为人最初的本心。它未经世俗规训、功利算计的污染,如同孩童般纯粹直接——见花便是花,见喜便是喜,对世界的认知不掺杂预设的框架,对情感的表达不掩饰真实的好恶。这种“初心”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是感知世界的原始触角,也是创造力与真诚的源头。
而“若失童心,便失却真心”,则点出了童心的不可替代性。当人在成长中被礼教束缚、被名利裹挟,逐渐学会用世俗标准伪装自己——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用“懂事”“成熟”掩盖内心的真实诉求,童心便会被遮蔽。此时,人对外呈现的“心”,已沦为迎合外界的工具,失去了本真的内核,也就是“失却真心”。
李贽的这番话,实则是对当时程朱理学压抑人性的反抗。在他看来,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为人处世,唯有坚守童心,才能保有真诚的力量。失去童心的人,即便言辞华丽、行为得体,也只是“假人”“假言”,难以触动人心。
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守护一份不被世俗异化的初心,保留对事物本真的感知力,才能在喧嚣中不失自我,始终与“真心”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