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睡眠的夜里,就开始思绪飘飞。
今天凌晨到了三四点还没睡着,莫名有种想要点一支烟的强烈冲动。其实我已经两年多没有抽烟了,按理说体内的尼古丁早已经代谢完,不会产生戒断反应,有瘾也早该没了。
思来想去,一开始是思考到底要不要去抽烟?后来思考的问题变成了:我戒烟干嘛?
为了身体健康?当然。
这是个好答案。
大家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很真的见过吸烟者的肺,见过因为抽烟患肺癌的人少之又少;大家也知道抽烟会潜在地影响家人,但二手烟、三手烟的危害并不是那么明显——连一手烟的危害都还没有吓退烟民,更何况二手烟、三手烟。
况且也没有什么必须要保持健康的理由,我这个人一向是死本能比生本能强。emmmm……也许近两年两者达到了平衡吧。
那换个角度思考吧:我为什么需要吸烟?
因为酷吗?因为帅吗?为了打破脸谱化的刻板印象吗?
曾经年纪小的时候确实觉得抽烟很酷。但现在认为抽烟并不酷。身上有烟味,牙上有烟渍,一点都不酷。只不过有一些人,他们本身就很酷,做什么都酷,包括抽烟,然后他们恰好吸烟。酷的是人,而不是吸烟。
那么是为了跟刻板印象做对抗,为了撕破那些禁锢人的标签吗?
好女孩不应该抽烟,我就偏要抽。社会不让我抽,父母不让我抽,丈夫不让我抽,我就偏要抽,偏不要听你们的。
那么比起需要烟,更多的是需要感觉到我可以决定我自己的人生。那现在我对自己的人生有足够的掌控度了吗?似乎有了。
那么在这个层面我还需要抽烟吗?似乎不必。
那么是因为榜样的力量吗?有些许。
上周观看一个咨询师系统内的线上督导课。本来督导老师按部就班地展开,突然,她点起了一支烟。之后就如开了挂一般,端的是犀利敏锐,端的是鹈鹕灌顶,端的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听课的咨询师纷纷留言:没想到这么温温柔柔的女老师居然也抽烟的。立马有更多的咨询师回应:做咨询师本就不应该被这种框架给限制住,不为此感到惊讶才对头。
比起三观稀碎,更多的是为老师的督导水准献上自己的膝盖。
这个又酷又飒的督导老师,确实会让我感觉吸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再往深层次里想一下,这个榜样,真的是让我觉得自己需要吸烟吗?其实并不。
我向往的是这个榜样身上那种处世的泰然,那种对个案精准的剖析,高深的咨询能力。我向往的是她的酷,但她酷并不是因为吸烟,而是她本来就酷,做什么都酷,只不过她恰好是吸烟的。
于是我又想起了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戒烟up主说过,在你真正确定要戒烟之前,不要少抽任何一支烟。
于是大半夜的,我去翻出了这个up主所有的戒烟文章看了一遍。在这个up主分享的戒烟流程里,其实绝大多数都我已经做到了。不巧的是我还是把心理戒烟和生理戒烟的顺序弄反了,在我的身体已经戒烟2年后,我的心理还没说告别。而且我也没有吸最后一支烟去完成一个告别的仪式。
今天凌晨我的整个思考,差不多也是也算是完成了这个心理戒断的过程。因为当我思考完所有的“为什么”之后,我终究没有在这个寂寞的时间去点燃一支烟。现在我把这个过程写出来,算是再一次加深一下心理上的戒断。
至于最后一支烟的仪式感,根据蔡家尼克效应,一件事如果没有画上句号,那它就很难从记忆中消退。也许我会永远都记得,我没有完成最后一支烟,然后在未来某个点放任自己说我要来完成这个仪式,从而戒烟失败。
但从现实上来说,我已经两年多没有吸烟,为了仪式而仪式,有些多余。如果没有完成这个仪式真的会成为未来我再次吸烟的一个爆点,那就等那个爆点发生时再说咯。
哪怕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完成那个仪式,我也同样可以觉得自己还没有到非要吸烟不可的那个程度,如果到了非吸不可的程度,我就把那次吸烟当做最后一支烟的仪式好了。
说不定我会为了给自己留着最后一次吸烟的机会,让这个仪式无限期地往后推,那也算是另一种形式地戒烟成功了。只要目的达成,怎么去定义,是无所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