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为学习的高手

成为学习的高手

作者: 俺此心安处 | 来源:发表于2024-11-15 20:44 被阅读0次

这是我今年最想推荐给大家的书之一,不仅因为这本书很有价值,还因为它非常有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清华的博士,毕业后他进入北京一所中学教书,原本对自己很有信心,想着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学生,让更多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当他真正投入到教学中去,才发现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他发现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却总是收效甚微。

在他看来,学习方法不就是怎么预习、怎么听课、怎么复习之类的,有什么难的?

于是,他就请来很多清华的“学霸”师弟师妹,来分享学习经验,但效果还是很差。

每个学习高手的学习方法都各自不同,有的人是靠自己摸索,有的人甚至完全是凭感觉一路学下来的。这样的个体经验,很难具备普适性。

那该怎么办?干脆自己研究吧。

于是作者把市场上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课程都买来学习一遍,还读了很多前沿的英语论文,访谈了一些专家。

然后他才是认识到,学习是相当复杂的一门学问,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学、运动学等一系列学科。

因此,若想学习更高效,是需要掌握一套科学方法论的,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再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一整套学习方法,非常适合学习者阅读。

这本书不仅适合学生,也适合每一个终身学习者。因为,这一套方法是从底层逻辑出发,并不只是讲如何学专业课。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通俗易懂,如果你读《认知天性》《激活你的学习脑》这类偏学术的书是有门槛的。而这本书底层内容相似,但读起来没什么难度,适合大部分人阅读。

书中许多内容很有价值,选了一部分精华分享

1 学习的两个误区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陷入两个误区:

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自己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和能力;

二是喜欢使用那些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努力,但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也就是“伪学习”,比如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在课本上画线、拼命地用荧光笔画出重点,等等。

这其实就是“元认知偏差”,这一点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更明显,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至少学校已经给出教学目标,有成套的教材,有学习方向。

但当你进入社会、职场,就没人给你规划学习方向和教材了,你需要自己思考、计划。

所以你会发现,大量人经常问的是,我应该读什么书、我应该学什么知识?不知道读什么、学什么,有劲使不上,这才是最让人难受的。

认知有四个阶段,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需要我们去学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需要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麻烦,我们需要持续提高认知,进入新的知识层,才有可能打开新的天窗。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当他开始研究学习方法论时,就进入了新的知识层,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所以,关于第一个误区,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需要我们去读书、去学习、去请教,找到自己的薄弱点,然后针对性提升。

关于第二个误区,则要学方法,然后通过实践,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理念。

我们不必在乎一次的输赢成败,而更应该关注一生的原则和系统。

要想真正安身立命,必须建立自己的系统,而不是成为别人系统里的一个角色。

2 主动学习:提高知识留存率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这个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视听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根据学习方法的不同,学习内容留存率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最上面一层是听讲,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方式,我们听老师讲课,听一门线上课程,都属于听讲,但这种方式效率也最低,内容留存率只有5%。

第二层的学习方式是阅读,学习效率要比听讲高一些,可以达到10%;

第三层是视听,即通过声音、图片等形式学习,比如看别人讲PPT,这种方法内容留存率为20%。

第四层是演示,比如给别人示范,这种学习方式,内容留存率能达到30%。

第五层是讨论,通过讨论学习,内容留存率可达50%。

第六层是实践,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75%。

最后一层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授他人”,平均留存率可达90%。

我们把大脑能记住的内容,在所学的知识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为知识留存率。

那么为什么不同学习方式,知识留存率会差别这么大呢?

戴尔先生认为,知识留存率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学习方式,都属于被动学习;而知识留存率在50%以上的,属于主动学习。

也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在于你是否主动学习,实践和教授他人之所以知识留存率高,是因为当你做一件事或者教授给别人的时候,是一种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学习效率自然就最高。

所以,听讲、阅读知识留存率更低,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去做这两件事情了,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更积极主动的听讲和阅读。

比如,听讲或阅读前,先向自己提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

那么,为什么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呢?

科学家通过扫描学生的大脑皮层、观察大脑的活跃度发现,当学生越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能让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入更深的脑区域,从海马体到前额叶皮质,进入的区域越深学习效果就越好。

关于这一点《激活你的学习脑》这本书中也提到过,学习的本质就是在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只有当你主动学习时,才能激活相应的神经元,而同时激活的神经元才能够连接到一起或强化连接。

所以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和计划上课或读书,学习后主动分享,把知识讲给家人朋友,同时也要在生活中践行,这样的学习,知识留存率就会大幅提升。

我今年定了一个读102本书,写102篇笔记的目标,别的目标完不成没关系,这件事必须完成,先下笨功夫。

这就是主动做计划,确定学什么,读哪些书;读完后思考、加工输出,写一篇笔记不仅能提高知识留存率,还分享了知识,提供了价值;最后,再把学到的东西实践,我的公众号其实就是学习、实践的产物。

3 刻意练习:避免低水平重复

如何学好一项技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练习,重复,重复,再重复!

要把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让大脑和肌肉形成机械记忆。

所谓1万小时定律,就是这样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上面我们提到过,学习的本质是建立神经元的连接,而练习的本质,是强化神经元连接。

我们每完成一个动作,就会同时激发很多神经元,同时激发的神经元就会建立连接。如果我们反复做这个动作,这些神经元就会被反复地一起激发,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会被强化。

当你练习足够长的时间,这些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网络,就会构成心智模型,一项技能就从陌生到熟练,甚至成为习惯,变成下意识的动作。

比如刚开始学开车,挂挡这个动作,你要分解成观察周围、踩离合、摘挡、挂挡、松离合、加油门,等一系列小动作。

但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控制这些小动作的神经网络,彼此间联系的更紧密,形成一个更大的神经网络,这时候挂挡这个行为就会一气呵成。

所以,不断重复的过程其实就是强化神经元连接的过程,长期的重复训练其实是驯服大脑的一个过程,它让大脑获得了特殊的神经结构,让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巩固。

但是,只重复练习就够了吗?也不是,没有进步的重复,就没有意义。

很多人会落入低水平重复的陷阱,读了一本又一本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但反映到生活中,却没有明显的进步。

1万小时定律并不仅指时间长度,还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所以,需要刻意练习,也就是要进行有效的练习。

那怎样才是有效的练习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你的“学习区”。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作“三区理论”,它是由世界知名的领导力变革专家诺尔·迪奇提出的。

迪奇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这个区域中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区域学习,就是低水平重复。而且因为所有内容都是自己熟知的,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无聊和没趣。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这个区域中是超出我们能力和理解力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区域学习,我们会感觉极度困难,甚至会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中间一层是“学习区”,这个区域的知识或技能难度适中,我们能感受到略微的难度和挑战,但通过一定的努力,最终可以理解、学会知识或技能。

这是最适合我们学习的区域,通过不断挑战自己,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关于三区理论,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中提到的要在拉伸区学习和练习,也是同一个道理。

但问题在于,怎么找到自己的学习区呢?

有一项研究叫作高效学习的85%规则,研究发现,当人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他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就能进入“学习区”,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学习内容中只有15%是全新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如果不熟悉的内容大于15%,那我20们就会觉得太难而放弃;如果不熟悉的内容小于15%,又会让人觉得无聊和没趣,也很难坚持学下去。

研究人员分析了很多案例,比如,什么电影才是好电影呢?

观众意料之外的内容要保持在15%左右,如果太多,那观众就会看不懂,如果太少,观众又会觉得没意思。

同理,为什么大家都爱玩游戏呢?因为游戏公司早已熟知了这个理论,他们把游戏的难度比设置在15%左右,这样玩家既不会觉得无聊,也不会觉得太难,正好可以激发玩家玩游戏的热情。

所以说,我们就可以利用15%理论,找到自己的学习区,安排学习计划。

比如读书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读经典书,那就是进入恐慌区了,很容易读不下去。

你可以先读一本该分类下的入门书,简单通俗易懂,然后再适度增加难度,读2-3本行业专家写的偏实践类的书,接着再读1-2本教授或研究员写的偏学术的书,最后读一读该行业的经典书。

我每次主题阅读,都是按照这个方法操作,有时候你很难界定多少是百分之15%,但这样阶梯式增加难度,大概率是可以一路更轻松学下来的。

当然,有一些学习是很好界定的,比如背单词的时候,在选取的单词中85%是旧的单词,15%是新的单词,这样背起来就非常轻松,因为只有15%是你不熟悉的。

总之,高效学习的关键是有效练习,有效练习就需要找到学习区,找到学习区则可以利用15%法则。

4 学习的本质是建立连接

学习就是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熟练就是强化连接的过程。

所以,无论主动学习也好,还是刻意练习也好,都是为了正确的激活相应神经元,让它们产生连接并强化。

建议大家读一下,因为真正的改变,一定是发生在自己意识深处的。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大脑是可以被训练的,以及通过刻意练习和勤学苦练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才能更坚定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05 最后,借用作者的一句话结尾:

“我们每个人就像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不同人开花结果的时间都不同,我们需要的是关注长期表现。

只要你是一个不断奋进、不断超越的人,不放弃、不抛弃,总有一个时刻,全宇宙会联合起来把好运气送给你。”

好好读书,天天向上,等待好运降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为学习的高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rej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