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期间,我独自带着两个娃(老大6岁半,老二3岁半)和小伙伴们去海拔2000多米的山里搭帐篷。
出发前,我特别担心,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带着两个娃出门露营,而且还是去山里过夜(不像以往旅行住酒店那样便捷)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个不小的挑战。
出发前一晚,我在这次露营的微信群里求助了一位特别靠谱的男生,让他帮忙照顾我家老大。他满口答应下来,但也透露出了他的一丝不安:万一要是娃不听他的话该如何是好啊?这时候,有位小伙伴跳出来说:“你让娃去管那位哥哥,你孩子就有责任感了,角色反着来就不一样啦。”
于是,第二天,我照着她的话去做了,结果证明,她这个逆向思维的方法超级管用,这次露营我完全没有操心我家老大,特别棒的一次体验!

这里的逆向思维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破局”。
很多时候,帮助我们“解锁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钥匙,就在思维。思维一变,就如同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面的行为会跟着变化,最终产生戏剧化般的结果。”
今天,我推荐的这本书是我的督导老师——马华兴老师的新作《思维破局》。

马华兴,江湖人称“治愈马”,皆在于他的文风通俗幽默,生动有趣。通过层层抽丝剥茧,给人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觉,话说他的文字自带治愈功能……
他是国内知名的职业生涯咨询师,培训师,规划师。曾经在某电信运营商工作十余年,任研究总监,后又去了互联网创业。
曾担任《南方周刊》、《心理月刊》职场类主题的专栏作家。
他拥有丰富的生涯规划咨询和培训经验,曾出版过《老马的“职业鬼话》,《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大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等三本著作。
这本《思维破局》是他的第四部作品,结合了马老师10多年的职业生涯咨询,培训,督导的实战经验,从思维破局、职场投资个人能力管理,资源洪勇,理性选择,行动模型等六个不同的角度,帮助读者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打破职场上的思维局限,让你看见困局的转机,并最终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一:思维破局
“我们的思维观念如同一层窗户纸,改变就如同在窗户纸上轻轻地一捅,然后,光就透进来了。”
然而,最终困住我们的,也多是思维。
作者举了一个让人深受启发的案例:
一天,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闷闷不乐地放学回到家,原因是:老师让每人画一棵“优点树”,并让其他同学贴苹果便签到树上,便签上写上同学对应的优点。
女儿给七个同学送去了苹果,却只收到了一个苹果,上面写的优点是:画画好。
女儿特别不开心。这个时候,一般的父母最多也就鼓励孩子多多培养兴趣爱好,广交朋友之类的,再不济就安慰孩子,告诉孩子,这点小事不足挂齿。或者说,教孩子学会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面对女儿的不开心,作者只是给她讲了一个自己杜撰的故事:一位特别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在一次记者采访她的时候,问她为何有今天的成就?
她回答说,在自己小时候,老师搞了一个“优点树”的活动,她只收到一条优点:“画画好”,虽然在当时她也很伤心,但后来她认为这就是命运对她的安排,于是开始努力精进画技,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
听完他这个临时起意的故事,女儿的情绪立马恢复平静。
很多时候,是思维,是我们头脑中一个个小小的念头,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最终导致我们做出决心意义的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似乎很容易被各种思维困住很长时间,改变思维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后事实却相反,在人的一生中,思维常常发生着改变,往往只要我们能找到那把转变观念的钥匙,就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方向。
当然,思维的转变不仅仅是改变意识那么简单,它还有极为具体的措施。本书教了四招一学就会的思维破局法。
1:逆向思维法
2:入戏思维法
3:他人视角法
4:灰度思维法
要想详细了解这四种方法都是如何运用的,我先卖个关子,自己翻书去吧!
二:职业投资
如果把我们的职业看作是一场游戏,各种不同的职业就好像一副牌,每个打牌的人都有机会抓一副好牌,而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拼牌好,而是拼怎么“换”。
一副牌又由多种因素构成,如:“组织、上司、岗位、行业、城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优先级排序,努力换到和我们的渴望最匹配的那一副牌。
“当你贪恋得越少,你能拿到的机会就越多。”
当我们把选择职业看作是一场投资,你需要选择做哪个行业?去哪个城市?到哪家企业,应该怎么去做,以及经营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那我们究竟是要抓住趋势行业还是守住刚需行业?
选择喜欢的职能还是有钱的职能?
去大公司当凤尾还是去小公司当鸡头?
买小城市的房还是挤大城市的床?
选择让我们的价值得以体现的上司还是跟随喜欢打压我们的领导?
……种种困惑和纠结,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三:能力管理
良好的能力管理既不是取长补短,也非扬长避短。而是把个人的能力看作是一个系统,通过识别、呈现、洞察和优化,打造出一颗属于自己的“能力树”。
我们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作品呈现,讲述自己的成就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拆解,与他人比较,与相似事件比较,在不同阶段比较,对自己提问,请别人描述你,来评估自身的能力。
当一旦发现对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的时候,看看是否掉入了以下三大陷阱:
1:选错了参照物。
2:错误地看待平台溢价。
3:他人对你的评价偏差。
最后,马华兴老师还介绍了一种新木桶原理,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知的木桶原理,要让木桶的储水量达到最大,用系统来优化你的能力。
四:支持系统
显性和隐性的资源组成了我们职业转型的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使我们进行转型的基石。
盘点好我们每个人的支持系统,有效利用和转换,将有助于我们快速实现迭代升级。
显性资源有:财产资源,人脉资源、时间资源。隐形资源有:健康资源和家庭关系资源。
如何合理地对它们进行盘点呢?
马老师在书中给出了很多落地实用的量表和行动指南。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把相应的数据填入进去,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源状况了。
那么如何让资源和能力快速迭代升级呢?
书中教了大家一个很实用的四象限心法,也叫资源-能力矩阵。根据这个矩阵图,我们就能很快判断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计划了。
五:多维选择
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
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么?
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变成工作么?
本书教给大家一个公式:
好工作=高胜任力高意愿度高商业价值。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工作,以上三要素缺一不可。
高胜任力是基础要素,意愿度是增值要素,商业价值是环境要素。
做选择的时候,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杜撰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最好的版本和一个最坏的版本,并自行脑补两种版本带来的画面。
写到这里,我想起昨天见面的一位大学室友,她现在在一所高校当英语老师,她告诉我,大四的时候,她曾得过轻微的抑郁症,那时,她爱上了系里一个男生。
那男生特别优秀,而自己那时有些平凡。
她徘徊在要不要向他表白的状态中无法自拔,感觉自己快抑郁了。于是她找到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请求帮助。
心理老师让她自己描述表白后,最好的结果和最坏的结果。她说最好的结果就是,他也喜欢自己,然后就幸福地在一起了。
最坏的结果是,如果表白失败,她就会觉得挺没有面子的。
心理老师进一步引导她,失败后,你会做什么呢?室友答:我会努力考上研究生吧!
于是就这样,她觉得失败的结果自己也不是不能接受,就去大胆表白了。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她很平静,后来,她如愿考上了名校研究生,毕业后去高校当了一名大学英语老师。
六:行动改变
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经历从认知改变--信念改变--行为改变--结果改变的四大步骤。
而导致我们认知改变一般有两个因素:
1:主动认知。
2:偶发事件。
这本书用一个小实验颠覆了过去我所认为的专注等同于最后取得成功的认知。
很多人以为跳出舒适区就是好的,其实并不然,在心理学中,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分为:
舒适区
学习区
恐慌区。
一旦你离开舒适区,直接进入恐慌区,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本书告诉我们行动改变的过程有着更深入的认知逻辑,而这些逻辑形成了一些内在模型,我们一旦理解并学会运用模型,我们的行动会有的放矢,最终产生的改变也会水到渠成。
后记:
在本书的最后,马老师还送给读者们一个超级大彩蛋——系统地梳理和回答了七个困扰职场人士最多的问题,帮读者快速找到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写书评的过程中,我还活学活用了一招:“属加种差”思维。
事情是这样的,在QQ群里收到儿子班主任通知:班上包括我儿子在内有三位小朋友没有交照片,导致他们的学生证无法盖章。老师请这三位孩子的家长赶紧补照片。
收到这条通知,我赶紧找孩子爸确认,他说开学第一天就已经交过了。孩子爸建议我别去给老师添麻烦,还一口认定老师会因此而不高兴。
他认为:反正最后的结果都是要补贴照片,不如就不吭声,默默把照片补上了事。
如果没有看到马老师的“属加种差思维”,我或许会默不吱声。
可是,当了解了这一思维后,我毫无心理负担地按照我的想法,在QQ群里向老师如实说明了我家已经交过照片的情况。
这件事情,用“属加种差”思维来界定,其实很简单:
第一:我已经交过照片了,这是事实。
第二:老师没有找到照片,这也是事实。
我交了照片是一种行为,老师没有找到照片也是一种行为。
但老师因为我如实向她反映情况而不高兴,则是一种观点和假设。
但这个观点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都不得而知,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庸人自扰。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学习了“属加种差”的思维,我自己就能轻松化解,而不是按照老公的建议默不作声。
事后,儿子的老师也在群里抱歉地答复我,不好意思,可能是不小心弄丢了,麻烦你们再补一张吧!
整个事件,我内心都特别平静,没觉得任何不妥……
最后,强烈推荐大家都去看看这本《思维破局》。

(我的微信公众号:紫柠檬Nancy的成长践行空间,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