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应对迷茫之法,很好的一招是求助书籍。外出旅游当然也是非常不错的主意,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不过外出旅游需要做准备,需要决心和勇气,也许在你还没有来得及放松自己的心情时,你就已经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想着“好麻烦呀”,或者“我能否适应那里的环境”,或者“唉算了,还是不去了吧”,或者“去了又有什么用”,等等。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应该是并不陌生的场景吧——毕竟大家都亲身经历过嘛。
古名画与生物学巧妙结合的学术期刊封面
书籍则不同,当你心情抑郁或沉重的时候,当你有什么事情想不开绕不过去的时候,书籍就静静的待在你的旁边,而书籍中的智慧就在里边,只要你伸伸胳膊,拿手指翻一翻,先随意看上一两行,然后呢,你一定会逐渐投入进去。这样一来,你的所有的“丧”就全部都会一点一点消散掉,因为它完全被专心致志的某看书人遗忘了嘛。
当你处于丧气的情绪中,自觉被一种“丧”的气氛所环绕——不管这种气氛是由外界为你带来,或是由你自己内心生发;但每当如此,你总是习惯性的想要拖延或逃避,并且为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绝望。因为你觉得这注定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你觉得连你自己都救不了你自己,还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痛苦和挣扎,没有人能够伸出真正的援手。然后这会怎么样呢?这就会让你自己陷于无尽的苦恼循环当中就像一个螺旋状的尖尖角,你无意识的沿着它不停往下旋转——当然你一定会不假思索的大声否认这一点,你会觉得:“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做这么傻的事!我才不像某某人呢!你把我想成什么样的人了!”诸如此类琐碎的烦恼心思,不一一例举。可事实就是你沿着这个半径越来越小的螺旋,不停旋转旋转,朝着那个永无尽头,越来越尖的尖尖角。渐渐的,你的视野便越来越窄,你所关注和在意的范围越来越小。因此,你的怒气变得越来越大,“燃点”也越来越低,可很多时候你自己都还搞不明白为什么。
这尖角比塔尖和飞檐还尖
这时候需要自己破一下局,对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别人的意见是很难听进去的,尤其是当他自己仍处在迷茫或者怒气之中的时候;本来,靠自身的“觉悟”和“灵在”这两种力量是最好的,可是这个时候毕竟你整个人的能量场都非常的低,难以自救!怎么办?别忘了,你还有书籍的陪伴和等待。书籍不同于他人的劝戒之言,它们只是静静的在那儿,或卧或立装着满肚子的智慧,不管你是否前去拜访它;但是。你的选择对你自己意义重大,这将会是一次契机——书籍是无私的,无论你翻阅与否,它都在那里,不来不去;然而你的选择是多方向的,你每一次的选择都会是一次契机,都是一次扩大视野圈、摆脱因为太过聚焦而陷入某种沉迷或执念的困境的机会。你得相信这些契机,换言之,不论结果如何,你得相信自己。
横观当代社会,普通的男男女女,几乎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绕着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打转,他们关注的重心也变得越来越狭窄,然而他们自己未曾发觉。他们只感到自己的烦恼变多了,与之相反,头发变少了;生活就像是一壶不停煮了开,没水又加,不停冲泡的茶,味道越来越寡淡,乐趣越来越少;可是人们不知该如何应对。大多数人要么向外发泄,要么郁结于内,或是借助简单粗暴的方式让自己获得短暂的满足和快乐,然而这些昙花一现般的快乐假象轻飘飘的,并没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它们并没有能够长久的驻足在心间,给心灵带来力量和慰藉。
真正能够长久到永恒的是一些看似平淡的东西
书籍是不同的,它是能够带来长久快乐的东西,是人类对自己的智慧、勇气、坚韧,以及所有美好品质的恩赐。你单看它稳稳伫立在那里的样子就明白了。书籍既没有期盼和要求什么,也绝不会因为受人冷落而抱怨、哀愁、失落、愤恨,它就是简单的存在着,伫立在那里,便已经昭示了“认知、经验、存在”这三位一体的永恒循环。永恒及真理。当你看着书籍,动心准备翻动它的一刻,你一定可以看见真理的存在——你能看到那闪光仿佛从书页的缝隙中透出来,你便会想要借助自身去丰富和充实你自己已经认识到、但还并不完善的理论,你的视野圈、你的心怀便一下就打开了,照进了光。
你会觉得有点不适应,但是请不要害怕,你要努力的鼓舞自己去爱,而不是怕。人做任何事最根本的动机无非就是“爱”与“怕”。一念之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当你更多的是去“爱”时,你是无畏的,爱让你勇气倍增,你感觉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为这时候你是没有自我的——即,你是超越了自我的。你的关注点都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因此你的整合能力较以往会有一个大的惊人的飞跃——当然,由于你自身投入了忘我而全神贯注的思考,因此你是自己发现不了这点的。这样的你,还有什么无法实现的呢?每个人想要实现的最终极目标就是自我实现,不是吗?
勇敢地去爱、奉献和为自己选择
反之,当你害怕畏惧,退缩逃避的时候,你眼中世界的种种,不论是人是物是大是小,凡你目光所及、心念所至之处,他们的那种整体性便都轰然倒塌。你会发现周围全部都是「二歧对立」的场景:认知与意动,希望与事实,工作与玩乐,想法与现实等等,全部都一一分裂开来,原本圆融的整体消弥了,取而代之的是让你自己不断陷入左右为难和与自己互搏的精神内耗。你会不断的被这样那样的人和事带偏,你还会觉得它们如烫手山芋般难以接近,更别提解决了;并且你总感觉周围有太多事情,都可以诱发出你各种各样糟糕的情绪、体验以及不合宜的言行,让你不得不为了应付这些人和事而耗费掉本来可以省下的精力——就比如说病人们,为了治病就不得不吃药,可是他们当初是为什么病的呢?暂不考虑外界条件环境、人为因素的作用,那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是自己把自己弄生病的吧。今日吃药,何不早日预防——在精神上也是如此。
未雨绸缪最上,然既来之则安之
不害怕,要去爱,要对自己有信心。很多人就是缺乏对自己的信心。那么请大家想一下伽利略做实验的钟摆吧。伽利略的钟摆和其他事物一样,不管起始位置有多么偏离中心,不论这钟摆如何剧烈的晃荡,它最终都会慢慢平复,归到中间那一个相对静止的平衡位置。知道了这一点,再联系中国古人所说“知止而后有定”,也就能够定心了。能够定心,便已是自信萌芽的初兆了。然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将钟摆一样,平衡的定的时候很少,不确定的时候太多了。很多人这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向内退缩,自己的圈子便愈发的狭窄,这个时候为了能够保持勇气,我们就只有接纳「不确定性」,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不确定的。这听起来就很强人所难,做起来更是不易,然而这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宇宙和自然的普遍规律,因为不确定,所以运动和变化,因为不停的运动变化,所以存在。迪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是类似的道理,不过其主体由宇宙物质变成了人的精神。《易经》中也着重强调了人的「坚心」,可见定心,然后自信,然后保持勇气是多么的重要。
为了不迷茫,为了保持勇气,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灵湖泊的边际不过度的干涸和退缩,我们不仅要接纳不确定性,我们一定还要放一个与「自我实现」有关的目标在心里,它能够让你在追求这个目标的时候,摆脱内外的束缚,忘掉一切,去自由追求自己所想要达到的程度。这个时候呢,你需要积极有意识的创造未来的自己,并且坚持每天想象具体的一个未来愿景,再鼓起勇气每天勇猛精进——这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更加需要培养坚心。并且呢,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最好是能够内外一致,退而求其次,起码得接纳自己,悦纳自己——当然这也非常难。但是,还有书籍——去和书籍玩耍吧,在和书籍互动的过程中,你与书籍都会得到互相影响下的成长和新生:书籍会牵着你手,耐心的引导你;再加上你一直不放弃自我实现和丰盈心灵的渴望,不放开书籍的手,书籍们就会源源不断的给你新的感悟与启发。而你受到一众书籍的智慧启迪,一定会心有所感,脑有所思。假以时日,你会渐渐积累一些阅读的心得感想与实践经验,将它们记录下来——这些就是你赋予书籍的,新的理解、观点、哲思,还有你与书籍之间建立的情感与记忆。
就像李斯特创作《钟》一样,勇敢而忘我,用整个身心去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