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最后的决赛。
不是因为吉塔终于获得世界冠军,毕竟,在这种故事中,如果主角不能获得世界冠军,才比较有看头。真正令我无限感慨的,是一直以来身为绝对权威的父亲在决赛中的缺席。但是,也正是因为父亲的缺席,吉塔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控制比赛,不听从任何人,不再是夫父亲或者教练的附属品,而是真正的自己,有选择,有能力的女运动员。
通过缺席,通过某种意义上的弑父,电影对于女权,对于女性独立的追求在真正得以实现。
电影的开头,我只看到了一个狂热的父亲,马哈维亚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专横、固执、冷血,逼迫她们每天早起锻炼,强行减掉她们的头发,而不顾她们在村子里,学校中要承受多么大的委屈,每天抓着她们摔跤,而从没问过她们是否真正喜欢。
影片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父亲,葬送了女儿们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
直到那场婚礼,在所有人的狂欢中看到新娘哀伤落寞的脸,听到当十几岁的新娘哭着说羡慕吉塔和芭比塔有这样的父亲,我才意识到,这里是印度,是女性比物品还卑微几分的国度。
我们不能离开语境去谈论任何问题,在中国,这样专制的父亲当然会被痛斥,但是,在印度,这却是为数不多的,真正有可能改变女儿命运,赋予女儿选择未来权利的方式。
就好像我们常说的,孩子,我要你好好学习,不是为了让你真的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而是为了让你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大的世界,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力。毕竟,当我们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的时候,是谈不上选择的,我们就好像市场里的白菜,任人挑挑拣拣,盲目地随波逐流,忍受着命运的拨弄,没有选择未来的权力。
我看电影有个很煞风景的习惯,总是喜欢在主角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美好结局的时候多问一句。
比如,看《美女与野兽》时,我会想,如果到最后美女也没有爱上那头野兽,她会不会因此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哪怕,没有爱上一头狮子并不是她的错。
又或者,像《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电影,我会不由自主地想,那个被主角打败的人,也许有着更加悲惨动人的过往,为什么,从他上场的那一刻起,所有的观众都在期待他失败呢?
很多好看的电影,被自己这种稀奇古怪的念头一搅,就没法看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同样在想,如果吉塔最后失败了呢?如果她拼尽全力也没能赢得世界冠军呢?我们被她的奋斗故事所感动,但真正的赛场是不看故事的啊!
可是,这种追问并没有改变电影带给我的震撼。我甚至想,如果吉塔在刚刚进入国家队,连续失败了几次之后,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最后平淡退役,也没那么多遗憾,父亲生气一段时间,失望一段时间,一切也就过去了。
重要的是,吉塔的人生,早就因为这些年的训练和比赛,因为在国家对生活期间见到的广阔的世界而变得不一样了。经历了这些,她终于可以摆脱固有的偏见,终于拥有了选择自己人生轨迹的权力。所以,我会说,即便失败,即便选择退出,父亲的教育仍是成功的。
如果有遗憾,那就是她只改变了自己,却没能改变整个印度对女孩子的态度。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沉淀,本来就不是可以随便改变的。拼尽全力,就值得骄傲和自豪了。
最后,无论如何,佩服阿米尔·汗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