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方面我原是没什么发言权的,奈何身边还有个还不明就里的小妹,工作周遭还有一圈已为父母的伙伴,感受地多了,听得多了,便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解。
这个故事在我心里盘旋已久,我知道我一定要讲。我时常思考孩童的贪嗔痴,对什么样的事物贪,嗔于何物,谈何痴。也许是这个事例颠覆我最初的一些观念,因此撼动我不轻,也许是因为我深觉,有些纸上谈兵的事情实现的难得性。
出差回家途中,动车上,我们几个未婚嫁的姑娘兴致勃勃谈论婚姻大事,教育孩子尔尔。邻座的经理许是听着有感而发,他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我家有两个小女儿,一个5岁,一个6岁。放暑假的时候,我家有个惯例,我和我老婆的姊妹们通常都会带上孩子来我家住上了大半个月。几个大人团聚聊天,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也结伴玩耍。那段时间,家里光是四岁到七岁的孩子能有五六个,我儿子通常是不与他们玩的。
孩子多了,吃食肯定不能少。所以我有一天晚上回家,就买了一箱最近热火的稠酸奶,摆在客厅。可是当我第二天晚上回来时发现,空了。我意识到小朋友们可能很喜欢这种酸奶,于是我又出门去买了一箱回来。同样,第二天晚上回来一看,空了。我开始关注到这个事情,第三天,我又买了一箱,无一例外,空箱。
这天晚上,我拎着第四箱牛奶在客厅沉思的时候。我老婆过来将我拉到厨房,拉开下层角落的橱柜给我看,说今天发现里面藏了几罐酸奶。不用猜,这一定是我的小女儿干的。我心里大惊,这怎么行,小小年纪的孩子便开始对物质有了贪念。于是我马上开车出去又买了两箱回来。
第四天晚上,三箱酸奶还有两箱。第五天,第六天,第二箱还没喝完。等到大概10天的时候,酸奶终于空了。没错,我又出门买了一箱回来,摆在客厅。
这一次,没人动了。橱柜里,也再没有女儿藏的酸奶了。
我终于放下心来。
听及此,邻坐的同事笑侃到,真豪气,六七十块的酸奶一箱一箱扛回家,普通家庭可喝不起哩。
经理却正色,现在有几个父母是掏不出这二三百来块钱的,主要看父母是怎么想的,你告诉你的孩子这些吃的喝的不算什么,他们便认为这没什么,不会对物质有执念。
酸奶为什么没人喝了?对,他们喝腻了,他们不懂酸奶的价格贵不贵,但是已经开始觉得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了,不痴,便不会引发贪与嗔。
其实同事说的也对,普通家庭哪舍得掏出这几百来块试探孩子的贪嗔痴呢。
而我震撼于,这个实例与我们父母的做法,至少我了解到的中国传统的父母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拿我小妹为例,我父母经常告诉她,考了90分给你买什么,考了100分给你买什么,通常是一些平时不会轻易给她买的小玩具等。经常你发现,孩子特别爱吃巧克力,特别爱吃糖果,这时候你就会告诉他们,如果你表现好了,如果你听老师话了,如果你考100分了,如果你......我就给你买。
谁能说这个做法不对呢,毕竟大家都是这么做的。物质确实难得,因为它有自己的价值,但教导孩子,我认为先要引导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对物质从小便溺于贪与痴的阶段,太过看重,总是不好的。
现在大多数行为自私的孩子,不愿分享,皆因太过看重自己玩具、食物等,当然还有一方面是因为独子等因素,不做赘述。
以上说的都是贪与痴,那么嗔呢。我想更好理解了,你的孩子不爱吃蔬菜吧,可能还抗拒上补习班吧。孩子为何嗔,他们在嗔什么,除了“威逼”“利诱”,父母还能做什么?
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有一天当我为人父母了,我能交上一份令我自己满意的答卷。
我说这些,并不想吹捧经理的做法有多么的对,并不认为它适用于任何经济水平的家庭都这么操作,只是它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怎么抛掉传统的“威逼利诱”做法,解决孩子的贪、嗔、痴问题。它,的确值得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