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摘要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想象一下,这就像一块夹心饼干,外部世界的刺激是上面那层饼干,你的感受和回应是下面那层,中间空出来那块放夹心。
很多人没能善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中间夹层,在应对外界的刺激时,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地做出回应,就像我们在二段一切换中讲过的“自动驾驶系统”一样。
认知的基本颗粒——认知飞轮,它由感知、认知、决策以及行动 4 个环节构成。你可以把一个完整的“认知飞轮”理解为一场 4xl 〇〇米的接力赛跑:“感知”跑完了把接力棒交给“认知 '“认知”跑完了交给“决策”,并由“行动”完成最后一棒。事实上,我们的认知经常在这些“交棒”时刻出现问题。例如,扮演情报员角色的“感知”获取了某条信息,但因为掉棒了,没能将信息交由扮演分析师角色的“认知”处理。“感知”本身因为有敏感、情绪化的特质,所以在此环节我们很难对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估分析。于是,认知飞轮的接力赛跑就无法继续下去。
不管人生多么紧迫,你都有权利按下自己的暂停键。在那些关键时刻,你只用说:“且慢,让我想想 !”然后激活大脑里的那位立项决策者,在思考过程中建立内部控制点,主动掌握自己的言行,开始计算你的答案。
二、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先提出内部控制点概念,再介绍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引出认知飞轮概念和思考率概念,提出我们应该注重思考质量和思考频率,帮助自己在重要时刻做出合理决策。
三、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不能被情绪左右,在情景和情绪中间,设置暂停键,注重分析真实情景,不要轻易的在情绪下做决策。
四、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如何用?
在工作中,面对领导的批评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抵触的情绪,不会认真的分析事情的原因,总认为领导在针对自己,从而引起行动上的反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在感知阶段设置一个暂停键,思考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做?避免直接因感知的情绪左右自己的行动。
在创业中,我们很容易看见网上说的一个项目非常好,不假思索的就跟风进去,投入时间、精力、财力,最后发现项目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好,但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第一步,感知阶段,应该尽量客观,避免情绪性的主观评价。比如在感知阶段问自己,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可以说刚才我的方案思考的不周全,领导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这就是客观事实。但是如果我们感知到的是刚才领导态度非常不好,对我精心草拟的方案指手画脚。那就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主观意见。
第二步,认知阶段。需要我们有暂停时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一定的思考分析工具。暂停时间就是无论再急,如果需要我们做决策,都应有短暂的空白时间,对自己进行内观反思。价值观就是我们从小在内心认可的观念,比如我认为个人努力是成败的关键,那么在面对别人负面评价的时候,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而不会认为是对自己的攻击。分析思考工具就是在暂停的这段时间,思考什么问题呢?比较推荐的几个问题:刚刚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应该怎么做?
第三步,决策阶段,这个阶段注意不要在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进行决策,这需要我们冷静,过去乐观或者悲观都不应是决策的时刻,让自己静下来,如果觉得之前的想法没问题,那就采纳那个结论。
第四步,行动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快速进入最小闭环,避免陷入无止境的焦虑中,用行动缓解焦虑。
五、局限性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最重要的是在感知和决策之间形成认知习惯,主要是要养成习惯,很多时候我们遇到比较在意的事情,会忽略认知阶段,直接感知完成就自动进入决策和行动阶段。
六、重述知识,用自己的话说
我们通过最小闭环快速开始行动,通过自动驾驶和主动控制提高我们的目标专注力,在行动之后,面对结果反馈时,我们需要设置暂停时间,不论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应从客观事实出发,理性分析原因、过程和结果,谨慎做出下一步决策和行动。
七、过去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有一次小孩吃面的时候把面撒了,当时面对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想要去骂小孩,但是话在嘴边又停住了,我思考了下我因为这个事情骂孩子只会给他带来负面心情,对于结果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滋生出其他问题,那什么是好的处理方式呢?我想了下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讲讲习惯养成,让他下次注意。这样做之后,事情也解决了,也没有其他问题发生。遇到同样的事情,经过认知分析和反思,我们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更有效。
八、我过去是如何处理的,结果如何?
面对投资项目,跟风投资,自己没有思考,结果发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好。
九、作者采用的什么方法,结果如何?
作者推荐在感知和决策之间,设置缓冲时间,让自己反思,不因自动化的情绪左右我们的决策。
十、作者和自己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
遇事的处理流程不一样,一个有思考时间,一个没有思考
十一、能不能把作者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结合?
可以,在每次需要做决策或者行动的时候,再问自己几个问题,刚刚发生了什么?原因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做才好?
十二、未来哪些场景可以用到这个方法或思路?
工作、生活、学习等都可以用,只要要进行决策前,都可以让自己停下来,问自己几个问题,能说的清楚和明白,就做,反之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或方法。
十三、应用这个方法要注意什么?
重要的是要多练习,养成遇事先分析思考的习惯,不盲目做决策。
十四、如果现在有人想学这个方法,你怎么教给他?
情景模拟,涉及几个糟糕时刻,分别让学员尝试看自己的第一反应和经认知分析后的反应,经过对比,认识到遇到同样的事情,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要有分析这样一个过程。
十五、与这个知识点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
暂璇、冥想
十六、哪些地方同样运用到了这个方法?
情绪管理
十七、结合知识点,自己编一个案例?场景、人物、问题、做法、效果。正反案例对比?
满满,在工作中,被领导批评。下意识的想要摔门出去,但是想想昨晚看的文章,学习了行动前暂停反思,于是想了想原因,觉得还是自己的问题,于是语虚心仅接受批评,改正后方案一下就过了,并在单位深受领导重视。
十八、结合知识点写一个短视频文案?
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办?介绍情绪行动的恶性结果。那该怎么办呢?分享我们行为的基本流程,即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忽视认知,就会产生不好的后果。我们应该在遇事时,让自己暂停下来,分析回答几个问题,最后再行动。
十九、思考这个内容大家感兴趣吗?
要结合大家的工作实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