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读书会可以带书也可以不带,但最好带笔记过去。因为我们是针对一个问题来寻求更多的可能,或者答案。
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那些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或者自己的观点也行。
我不建议大家对于一个观点,只说众所周知的事情,这在一些读书会上就经常发生。内容基本相同,互相之间都能附和。
这只是掩饰了说话人的知识深广度和创造性而已。
在宣传里我提的是“教育模式真的不好吗”?提到这个,几乎千篇一律的观点是不好,应试教育,没有创新等等
这样就连事实都没有关注到,一个班里出来的学生,为什么差别会很大,难道与创意无关吗?
考试成绩提供的反馈难道不重要吗?当然,可能更好的反馈方式也在探索中。
而抱怨再多,也只是增加了我们的无奈和焦虑罢了。于事无补这种事,大家可没少干。恰恰是能争取做到的小事,不愿意踏实的做好
也建议大家分享一本书都说了些什么。因为只是知道而不用的话是会忘记的。
我建议大家要有点功利心,就是读书不是为了能说出些什么,而是为了赚钱。
赚钱就要解决问题。就得按自己当前的情况来,工作上和学习上到底遇到什么问题了,只有学好,事做好,才能赚更多。
我不建议先学着以后会用到的。因为我们等不了。我们是要真真实实的生活的。
而且学得越多,因为没有产出,反倒越焦虑。
我建议我们还是现实一点,千万不要等。就为了今天和明天,为了这个月的收入而努力就行了。
等是属于那些耗得起的人的专利。咱们还是边学边用的好。
我们还要提防那些只是口若悬河的供述知识的人,他们还可能越来越绕,以显得自己伟大。
这样的人张口不提任何的实践经验,不提一丁点儿的具体做法。
只会让人还不知道怎么开始,也不会把心放在如何开始上。
天天抱怨这个世界怎么这样,愤懑现在的人怎么那样。
好像这样做了,一切问题能迎刃而解一样。
当前的位置和未来的理想之间肯定是是有差距的,大部分人为了这个差距可能要奋斗很长时间,这也挺正常的。
但打嘴炮的人,制造焦虑的人就把它变得不正常了。
得不到就拿所谓的知识来咒骂,实则都是些无能之人的荒诞之言。
看书,寻求知识,一定是首先遇到了问题,然后再去找的。
而不是先看书,学知识,然后告诉自己反正积累再这,会慢慢影响自己的。
结果只会滑向知识付费的焦虑深渊。越学越多,越来越觉得什么都重要,越来越焦虑,越焦虑越学。把学习当做了逃避现实的借口,真实的生活已慢慢离他们远去。
要么吃父母的,要么一如既往地过着朝不保夕的苦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