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与文友闲聊,得知他也陷入了写作瓶颈期。这让我想起简书上此起彼伏的“写作倦怠症候群”话题,原来在文字路上走走停停的,从来都不止某一个人。
跟他分享,我也正经历着与他相似的境遇。记得初执笔时,整个人如同脱缰的野马,地铁通勤时在备忘录里码字,如厕间隙不忘推敲段落,连做梦都在思考故事情节。这般疯狂持续了半年,直到某天打开文档时,突然发现自己像被抽干灵感的空竹,任凭如何抽动丝线都发不出清鸣。
文友说看着新晋的作者们笔耕不辍,自己却对着空白文档指尖发颤,这焦虑我太熟悉了。创作热情如同沙漏,若只知倾倒不知补给,终会流尽最后一粒砂。我跟他说:不妨暂停一下,去读读汪曾祺笔下的人间草木,看看契诃夫如何用三言两语勾勒众生相,去大自然放空发呆。暂停,是为了走得更远。
写作其实也像吃自助餐式的盛宴。初见时琳琅满目皆是珍馐,恨不能将诗歌散文小说尽收囊中。可若不懂细嚼慢咽,往往未品出东坡肉的酥嫩,已教议论文的硬米噎了喉。倒不如暂搁刀叉,且观名家如何调和文字的酸甜苦辣。
窗外的大叶榕正在落叶,片片金黄飘向泥土,看似凋零实则在酝酿新春的嫩芽。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当允许自己停笔沉淀,那些蛰伏的灵感终将在某个清晨,如同沾露的新叶般缀满枝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