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记忆是一个奇妙的物件,似乎有点儿……用近日里盛行的一个网络词,就是有点儿“凡尔赛”了。但自己很多时候不由自主地在梦和记忆中穿梭也是真的。
舍不下过去,进不得当下,看不清未来。坦诚评价:一日一碗粥的虚度!
之前有在某一“码字”平台说明,最初时的行动始于剧中钟晓芹,此刻就这么漫无目的地敲着键盘,享受着平静,舒适来自于眼睛盯着一片绿背景,而钟晓芹碍于画面效果,似乎还绿不得,哈哈~这么一总结,好像自己这里多了份自由似的。
昨日夜里,到访的还是曾经那个熟悉似又陌生的人儿,这几年大家忙于各自奔波,距离线是越拉越长,搞笑的是唯独熟悉的感觉,凭着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直打着结。联系方式删了又加,加了又删,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玩过家家的时节,稚嫩无趣。话又说回来,打着结的线头,也必得有一方先剪短才可以,所以这将近五百多小时的时间里,再无彼此打扰,甚好!
昨日夜里之前,听到某一平台一码字人的观点,大概意思是:生活中的人际社交里,最容易受伤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重感情的人,一种是敏感的人。但我想说,自己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凡人必有情嘛~至于情伤的深浅,各人饮水各人知。重亲情、友情、爱情,这不得依赖于那原生家庭给的超能力呀!可勉强得?可强迫得?还是确有那么一种良药医得啊?!不都在未知中寻求答案。
去年,瞅了一年有关、或者无关紧要的一些人的“朋友圈”,不是促销广告 ,就是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亦或者是工作中那些不得不的应酬、迎合,再用一些极端、瘪三的文字,解释自己当下是如何无奈、如何心酸、如何被动。每每看到这些也会沉思下来想,倘若局中人是自己,会怎样选择?怎么做?最后答案是没有答案的……
很清晰记得在年末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友,全年读书二三十本(原谅此处只能概数表之,但此刻自己忘了具体也是真的,处于对那位大哥哥的尊重也是断不能扯谎的~),某平台发表言论355篇,文案表述到闲暇之余,练习小楷,在仔细看晒图内容,知晓所抄乃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时很是震惊,更多的也应该是触动。在这个短视频满天飞、物欲横流,随时随地可见追求速成、功利心的时代,浮躁似乎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能像如此静心,修身自己的成年人,又能有几人?

后来在年初的时候,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一位张先生,先生的几本书籍,写实痕迹居多,笔墨细腻,让人物形象鲜活。处于自己固有的思维,总觉得:男同志细节描写如此传神,也太不真实了借用五六个的睡眠时间,翻遍先生的微博,看到先生的长相,再到咀嚼每一篇文案,最后又是看了先生所接受的采访节目。才深有认知,原来来自先生文章每个字、每个词的触动,都是生活阅历给的有力铺垫。每句话都伴有尝过的风霜和雨雪,漂泊过他乡的甘甜和凛冽。通过文字透漏出生命的张力是极度赤裸的,都是一个个的故事,经历赋予的意义,读者感受到的是真实的存在,内心很多大程度的共鸣便是得益于此!
敲到此处的时候,手机振铃了,快递小哥告知:路过,你的快递到了,是一书!哦!对了,想必就是前几日购的先生的那本书了!
情绪的种子,就飘到哪儿,今日索性就飘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