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守神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许不论做什么,随着深入去做,多少会觉察和认识自己,并且体悟到经典中说的道理。
比如现在读《庄子》,要说读经典的文字真的会立刻有什么收效吗?这个我真说不好,因为语言文字不是道的本身,不管怎么去读,如果只是停留在对表面文字的执着上,那大多时候可能只是一读而过。
读经典时,我没有每天都读。有时也不是时间真的腾不出来,而是看似每次录读的很简短的2分钟,经常需要至少花半个多小时录读完成,并非内容有多复杂,主要是读完后要检查校对,有不对的地方要重读,经常需要重复几次才完成。在这个时间内需要真的能沉静下来。
重读不是为了要咬文嚼字,而是感受专心做好一件的感觉。哪怕只是读几段经典文字。
以前,每当在校对录音内容的时候,我会期盼着不要有读错的地方,因为怕重录麻烦。甚至有时候还想随便校对一下算了,只要没有发现错误就是没有错。这是怕下功夫。
实则想做好一件事,要不怕花时间,并且要用心。这个用心不是着心,是做事时守神而不分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来练习用心,守神。
就如今天读到中医李辛的《经典中医启蒙》中有一句话是:如果你没有用心,其实那个时间段就没有活着。如果一直都不用心,就会失去用心的能力。失去这个能力,心就被丢掉了,丢掉以后再想去学什么都没有用了,学现代科学也学不好,学传统文化就更不要想了。
所以,在录读经典的时候,我体会到一个收获是内观和觉察自己杂乱的念头,不安定的心以及我执。
今天读《庄子》的时候,明显觉察到,本来认为自己应该读的都会对,但是当返回去听自己读的东西时,在无意间发现有些字竟然读错了,但是在读的时候,全然没有留意到,并且还自以为自己读的应该没问题,因为是看着文本读的。
当发现自己读错了,在重读时还提醒了自己别再读错了,但是实际读的时候,发现不经意间又出错了,而且这个错误也是自己认为不会读错的。
在那一刻,我突然感悟到了孔夫子说的:毋必、毋意、毋固、毋我。
想到生活中,是不是也像这样,当人自己做了一些事情,说了一些话,在当时认为是没有错的,而且我执越重,越执着自己是对的。然而,生活若像录读经典一样,能随时倒带回去检查,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有些地方其实出错了只是当时不自知,有的是不小心出错,有的是认知不足而出错。
不过,生活不像录音机可以随时倒带还原来校对和检查,主要靠自己澄清和内省,由此想到儒家说的日省其身。
道是相通的,当人在一处感悟到一些道理后,也可以在其他方法实践。比如可以把在录经典时所感悟到的道理用到生活中:不执着地认为自己的想法一定对,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有局限。
如此,慢慢放掉我执,当发生矛盾冲突时,内心揪着,紧着时,提醒自己是我执起来了。
其实哪有所谓的对与错,尤其是与家人朋友纠结和评判对错时,经常是用小我在对抗。当对立发生时,知道彼此实则是一体的,只是用不同的面向呈现出来而已。假如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或许他只是如是反应,如是在做他自己。
当随时能觉察我执,放下分别评判,可能瞬间如量子隧穿般与外界的人事物融通了。渐渐地,每个当下于你而言,就是瞬间生灭,心安自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