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得天然环境社会环境陶冶之力居多。盖儿童时代,所与接触者,均为切近之人与物;而此切近之人与物,即其将来成长发育之营养料。故学校教育,宜于其所需要之营养料,力为输入,使能自然受用;不宜以淹博虚远之学问临之,临之则一方减少儿童之兴味,一方阻遏儿童之自动,其害较不学为尤甚。盖与儿童环境不适应故也。(《天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生之关系》,王淦和口译,载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第26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萤火虫新语
主持:朱永新
这是1921年4月21日杜威在福州青年会上的演讲记录稿。讲演的一开头,杜威就说,在福州的一系列讲演,虽然标题不一样,但是都传达了同一个观点,那就是“自动”二字。
他认为,儿童从环境中得到的教育,受到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影响的最大特点就是儿童能够直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学习,与“切近之人与物”相接触,亲切而自然,影响深刻而长远,这一切都会成为孩子们“将来成长发育之营养料”。
由此,学校教育应该研究儿童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仍然应该尽可能用“切近之人与物”来教育学生,而不能够“以淹博虚远之学问临之”,用那些远离生活的学问教育学生,只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学校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比不教育不学习还要糟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