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毕业了,友们也终于在朋友圈里活跃起来,我们聚会又开始了。
因临时召集会议(讨厌的会),大家不得不中断(其实饭店也打烊),每次都意犹未尽,我也终于“啵~啵~"畅快淋漓地谈了一场。
释放一下,安静,也梳理最近的几点发现。
关于边界。这是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
以前在农村老家,邻里之间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甚至一家打架,邻居们也毫无顾忌地进去劝架。现在的老年人,很多还保留此遗风,尤其是在红白喜事上,常以来往的人多为豪。我没有抗拒乡情的冲动,相反我深爱着那片士地和我的乡里乡亲。
但是,我们仿佛独居惯了,偶尔热闹可以,若家中天天有人来,受不了。不仅如此,“应付"这件事,也是我们不愿面对的。在单位应付的事儿够多了,下班就想放松一下,家,自然就成了休息的港湾。
所以,中午在群里发工作消息,周末要求加班,晚上要求完成一篇文稿……都有被侵犯的感觉,非常不舒服。这就是工作和生活边界不清(紧急任务除外)。
除此之外,越界还有一种是来自谈话。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个同事,他不说话我们还要逗他说,他说话还经常云里雾里地侃大山,但他分得清边界,黑自己从不胡扯别人,聊事儿但不针对人,很讨喜。
曾经,我以为“大明白"是褒义词,但是别人家、别单位、别国家的事都知道,尤其是知道负面的、小道的……这个明白人,就是自己没活明白的真糊涂。
关于观察。这也是最近几年我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儿。
一开始接触心理学,老师引领去观察别人、观察自己,觉得挺简单啊。真正开始实践才明白:你先安静下来,才会听到对方所说,才能感受自己所感。
怎样才算安静?
当思维和话语迟钝了,外界反而更开阔、更真实了。而慢慢地,外界也离你越来越远,联系也不不紧密了,自己才显现出来,这时候的观察就是“欢喜地与外界交流、真实地与自己对话"。
蔷薇花开的季节,我站在虞河边的花丛旁,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小时———花有开的,有含苞的,有凋零的;花蕊有的黄色浓郁,有的花药全绽开,有的已萎缩;即使是成簇的花,每朵的姿态也不一样……更何况,随着风或疾或徐,香气萦绕在身边,还有蜜蜂不断飞飞、停停……怎么会有如此奢侈的时光?是,离开时,觉得自己富足也满足。
与自然的对视,满心喜悦,那是来自生命间的交流———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最近我和蜜出门,基本上都是干这事儿,有时一隅的花地,我们缓过神来,已停留半天。
对于人,观察的极少了———所有的“学习”,到最后都是回到自己身上,即使是因别人的话或事儿触动了自己,也是会回观自己。
兜兜转转一圈,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对于心理学、佛学、修行……那些想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不沉迷不执拗,触动就吸收点,没感觉就放一边。
我和同事的这个圈子,每次聚都时间不够,隔一段时间不见就想念,甚至平时微信、电话也常联系———而有的人,坐在一起就不舒服———每一段人生之旅,有相伴前行者,是幸事!
写于2021.6.25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