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在某些资讯平台上的阅读体验往往很差,而且越来越差。为什么?因为常常“挂羊头卖狗肉”,文不符题,“标题党”太多。
在标题的吸引下,我们常常会点开一篇文章,想看看作者到底想讲什么,结果令人大失所望,没有多少思想养分。要不就是虎头蛇尾,要不就是正事还没说明白就急于切入广告,要不就是为了迎合产品杜撰一些故事。这类文章要不就是为了赚取点击量,要不就是为了卖货。
有一回,看到一篇标题亮眼的文章,阅读量是10W+。心想10W+的阅读量,文章质量应该还不错吧,就认真地拜读了一番,结果还是有些小小的失望。因为除了排版精美,就是名言警句的堆砌罗列,只能从标题中感受到作者自己的一些思考。
然而,存在即合理。这就引发了我的第一个思考:“标题文”盛行,是不是说明靠一本正经地写字并不能养活自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等低级需求后,才会去继续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我相信很多文字爱好者,刚开始写作时,谁不是对文字带着满腔的热情?但是,面临生存危机,只能选择靠文字卖货,多少还是被生活所迫。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正在努力成为作家的小白,我还经常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也就是,第二个思考:到底是长期经营个人品牌,还是投稿即时赚取稿费?
相信不少写作新手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个人账户上,发布一段时间的文章后,如果阅读量、点赞量、粉丝量等数据,还是在以蜗牛的速度在前进,亦或者纹丝不动,往往会感觉热情下降,动力不足。然而,如果成功投了一篇稿子,那么不仅可以赚取稿费,而且更容易建立写作信心。缺点就是当你还没有成为大家前,要根据平台的口味写作,有可能要研究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体,精力被分散,较难在一个领域深耕。
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是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延迟满足更有利于取得成功。但是,一个纯粹以文字为生的人,还得有面包,不是吗?
第三个思考:专注于写作,还是带货?
最近看一些靠写作变现的文章,发现很多方法殊途同归,最终的立足点,就是靠写作卖货。作为一个凡人,对此,我也有所考虑,还蠢蠢欲动。但是,还是下不了决心做这件事。当然,极个别人最终出版书籍,把自己练成了作家。
用另外一种形式问这个问题就是:是专注于做一件事,还是同时做好两件事?
其实,要想把销售干好,必定需要不少的专业知识,而且同样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写作这件事,我还没整明白,又去搞销售,一头个两个大。可以想象自己的结局,作家不像作家,带货的不像的带货的,总之什么也做不好。
基于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卖出过一件商品的现实,我还是努力生产更多的文字吧。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你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