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在教科院一楼聆听了来自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祝庆东老师的讲座,全天讲座干货满满,恨不得插一个U盘在大脑外侧,好把祝老师分享的内容全部打包带走。
作为一位小学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对祝老师16号上午关于《教研活动的创新策划与实施》印象最为深刻,在这里想做一个二次复习,希望自己可以把这些干货带到日常工作中,把学校的科研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感触最深的3点:
1.科研课题可以从有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挖掘出来。
每次请老师们申报区级课题、小课题,老师们很头疼,不知道报什么题目,临到申报期限前“现”想一个,如果报的题目不是教研组想解决的真问题、正在做的事,研究过程敷衍了事,成果提取苦不堪言,而我们身陷其中却没有解决办法。
祝老师的培训给出了解决办法,他提出“科研活动细化成教研活动”,给教研活动做主题策划,在一个个具体解决问题的主题教研活动中找方法、想对策,最后提炼成干货,让其他老师一看就想要,这样的主题教研就能孵化成质量高的课题。课题、有效的教研活动都能从主题活动中挖掘出来。
2.教研活动的细节化设计。
一场优质的主题教研活动,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把每个细节提前设计到位,高质量的主题教研活动就能得到保障。
为此,祝老师分享了上海市部分学校主题教研的做法。例如:一个教研活动通知的拟定,里面都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发布的通知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确立研究主题;二、活动流程安排(包括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做什么);三、活动的基本要求。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设计者要思考,“这个活动是不是挑战了教师的能力极限,能让教师急速上升?”按照这样标准设计的主题活动,教研组老师们的水平一定是蹭蹭地上升。
一个教研活动的通知里面就有这么多细节和门道,怪不得上海市的教学成果成绩斐然。除了通知,祝老师还分享了教研活动角色分配的方式,让我体悟到要把一次主题教研做好,需要重视很多流程的细节管理,把这些环节的细节做到位,就是为高质量的主题研讨保驾护航,作为一位课题管理者,我们的身份就是优化细节、固化流程,为教研组的主题研修增效提供服务的。现在学到了祝老师的方法与经验,迫不及待地想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试一试。我们这学期的小课题过程管理,就试着按祝老师分享的主题教研反思试一试。
3.没图没表没数据,没案例,不叫教学成果。
开学初,学校申报了区教学成果,内容一大堆,怎么写鲜活?怎么写,他人愿意看?在祝老师的讲座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讲故事,提供鲜活的案例,因为案例是别人想听,也容易学到手的方法。要用图表式的方法,为其他人提供简洁明了的干货分享。教学成果需要梳理出表格,梳理出拿来就能用的实操成果,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成果。
祝老师说,教研在地上,科研在天上,主题式的教研能促进教科研比翼双飞。(大致原话)
愿我们每位奋战在学校一线的科研工作者,都能从高质量的主题教研活动中寻找亮点、挖掘价值,带领老师们教研、科研双丰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