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奇怪的座次安排
项羽当日的宴会在安排很有意思。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安排呢?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是很讲究食礼的国家。“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礼记·内则》),可以说,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便是食礼。而中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便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这在我们今天的宴会开始之前,还是重要的一项。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宴席的尊位所在,就是“上座”,易指“席端”,因饮食基础器具、几案、餐桌、餐椅形制的历史不同而各代略有不同。两汉之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此即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这就是说,项羽,项伯坐的是最为尊贵的位置——上座,其次是范增,然后是刘邦,最次才是张良。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鸿门宴本来是项羽设置的专为刘邦赔罪的宴会。依据这一论断的话,项羽和项伯坐在主位没有什么问题,而刘邦则应该坐在主宾位置上。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坐在主宾位置上的是范增。
这有点不和常理,我们知道,刘邦和项羽同为两支军团的首领。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而范增只不过是项羽手下的第一谋士,他的行政职务低于刘邦,是和张良平起平坐的。由他坐次座,这里面就很有点问题了。
他说明了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其实是刘邦礼让的结果。
刘邦才是鸿门宴中实质性安排座次的人。
为什么呢?
从上文我们已经看出,项羽对刘邦歉意的表达是很诚恳的。再加以项伯的从中斡旋,项羽坐上座是一定的。
但刘邦此次显然有备而来,做过周密的准备。所以,他一定会以范增为此间主人的理由,让其坐次座,如果不遂,他还有可能抬出范增是项羽亚父这一借口,而他只不过是和项羽称兄道弟的朋友,并且我们知道范增此时已是七十岁高龄的一个老人。有这些因素制约,礼让范增坐次作,估计他不会提出异议。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我们知道,项羽是很骄傲的。虽然在同刘邦的言辞交锋上他输了一阵,其实他内心里还是很看不起刘邦的。他以四十万大军的规模进驻关中,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战略部署,他都要远远优于刘邦。他这时其实是以关中王自谓的。他心里一直把刘邦当成下属。所以,刘邦这时就算少有小错,他也能完全原谅他。所以,鸿门宴虽然多方作用结合,但项羽其实始终没有杀掉刘邦的念头。这才是刘邦能够成功逃脱的根本原因。
基于这个原因,刘邦坐在第三的位置其实是皆大欢喜的一种局面。
当然,刘邦的这种礼让是有目的的。
他对项羽的礼让,同他自称“臣”一脉相承。都是给项羽灌的迷魂汤。表面表达了对项羽的尊重,实质上是让项羽在高兴的同时,能疏忽对他的防范,尽可能的降低对他的戒备。利用这种逢迎的策略,安然渡过眼前的危机,并尽可能多的取得更大的,更利于己方发展的条件。
而他对范增的礼让,则纯粹是讨好。他深知范增是项羽手下的第一谋士,对方于宴三人,其中项伯已经明确表达了同己方的交好,项羽则间接的表示了对自己的认可,只有范增一人,刘邦有些猜测不透。所以,他对范增的礼让,就是意图能够先行给范增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起码能够不增加范增的反感。项伯已经到过霸上刘邦的行营。想必刘邦也已经知道了项羽攻杀自己的决策,就有范增的意见在里面。
这从后文的表述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刘邦来鸿门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他备有的礼物,白璧一双是献给项羽的,玉斗一对则是给范增的。刘邦这人很有心计。他做的这些,都是通过自己的一些举措,表达自己的诚意,借以迷惑对方主要的决策者,来掩盖自己的野心,缓解当前的危机。
这是刘邦的想法。
事实上,对于项羽来讲,刘邦的策略是成功的。而且,对项羽他还取得了谈判上的优势。主导了谈判方向的发展。
对于范增来讲,刘邦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让他没算到的是,范增杀他的信念会那么坚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