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条朋友圈,评论区里的一条评论让我产生了困惑,我看着那个陌生的头像和毫无印象的名字努力地回想她是谁,无果,只好点开聊天框,企图从聊天记录里找到一点线索。
“你已添加了XXX,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XXX:“你好,在XXX群里看到你,感觉你很好玩呀,很高兴认识你”
我:“哈哈哈很高兴认识你”
XXX:“都在北京,以后常联系啊”
我:“好呀,常联系”
两个月前的聊天记录,之后再无交集。
原来,我不是忘记了她是谁,而是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可笑又有点可悲的是,我突然意识到,这样所谓的“认识”,并不是个例。
去看了下微信好友数,619,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数字,简直是在开玩笑呢,但这个数字对我来说已经是奇迹了。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我一直在刻意控制自己的圈子的大小。
那时候我加好友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想要搭讪、加了好友必然开启一场尬撩的不加,偶然产生一次交集但并不想有第二次交集的不加……
那时候我会定期清理想不起来名字、记不起样子的“无效好友”
那时候我发朋友圈从来不会选“分组可见”
好像,经过了这些仪式感的“筛选”,即便是朋友圈里的泛泛之交,也多了几分可爱。
但是现在,“泛泛之交”已经越来越泛了,泛到我无力招架。
我以前很少隔几个小时才回微信。
但最近,微信上的好友越来越多,工作时间收到的寒暄也越来越多,“在吗”、“最近怎么样啊”和一个突如其来的表情等聊天开场都会被我划分到“延迟回复”区。
不想被打断,但是不回复又于心不忍,所以我一般会在下班之后检查一遍当天所有的聊天框,白天没有回复的统一回复:“真是抱歉,有点忙,刚看到。”
其实,也没有那么抱歉。因为虽然我没有秒回,但我依旧要抽出不知道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这可能只是对方偶然想起的寒暄甚至是没有道理的请求,谁来和我说抱歉呢。
我也害怕尴尬社交范围内的好友的关心,其实我真的心情很差,但是我真不想讲给你听。
一是你未必真的想听,但是你的随口一问就轻轻松松地塑造了你的亲切友善形象然后把怎么化解尴尬的难题丢给了我,实在是替我自己委屈。
就算你真的想听,不管是单纯的问候还是抱着强撩的目的,我都会觉得耽误你的时间很过意不去,然后陷入思考如何用最精简的语言描述事实而又不会让你觉得我在敷衍的两难境地。
所以我始终还是没办法习惯那种难掩的尴尬与刻意,刻意到我们之间连打个招呼都显得多余。
“我们对泛泛之交保持一定距离,不会给自己不太在意的人寄生日贺卡,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背负起陪他们吃饭,陪他们看电影或是在他们生病时去看望的义务。”这不是我说的,忘记是哪本书里的了。已经记不起书的主题,却对这句话印象尤其深刻。
我不是不喜欢结交朋友,相反,我很喜欢接触新的伙伴,前提是,没有目的、真诚而自然的交往,而不是我面对对方的时候,没有任何情绪,只剩礼貌和客气。
现在想想,真的觉得那个学生时代努力地控制圈子大小、幼稚又固执的自己有点好笑,但我也真的怀念那个敢幼稚、敢固执的自己。
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生命真的有限。
为了给自己的世界争取那么一点自由的空间,我只能抱歉地说:
泛泛之交,你好,请保持距离,给我们彼此都留些力气,谢谢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