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时,觉得佛教很神秘,佛经很深奥,佛理极高妙,高僧大德的偈语令人醍醐灌顶:放下!对,还有什么可以胜过“放下”二字。
后来涉世渐深,在社会上碰了一头的包。给自己说:“放下”、“舍得。”当时确实放下了一会,过不了多久,又被悲观的情绪拉下去。两头拉锯耗尽了精力后,越发放不下,舍不得。
佛经说的似乎都是空话,鸡汤。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少有名的出家人都迈不过这关卡,更不说普通人。
为什么会这样?佛经有没有错?应该如何学习佛学?
直到我在不同地区生活,逐渐打破了思维的单一,开始从系统的角度对各种文化进行思考,才有了一些认识,请大家分享和指正。

一、为儒学补缺和社会兜底的中原佛教。
在古代,当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官府无法有序治理社会时,陷于苦难的人们总渴望有一个可以安抚情绪、期盼未来的心灵寄所。而佛教、道教便承担这样的任务,作为一道保险索,尽最大努力使苦难百姓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维系社会的稳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朝廷主动推进佛经翻译。
“在我国古代之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于现存之诸经中,未题为‘奉诏译’者极少。(《佛光大辞典》)
在那些以佛学、基督教文化占主流的地区,教会直接参与社会的教育、经济、医疗、科技、文化各个方面,甚至直接治理社会,云南西双版纳和西藏的佛教寺院都是当时社会的教育和医疗机构。
但在传统中原社会,儒学是官学,负责传播“有为”的思想。其他学派的理论不能进入这个领域。
既然佛教是作为“救济”或者“补充”的作用出现,因此,翻译什么经典?哪些经典可以广为传播?便由朝廷来选择。虽然一部《大藏经》翻译出来了,但真正广为流传的并不多。在历代朝廷的这种管理原则下,一些理论、方法、流派逐渐消失在历史之中,佛学系统支离破碎,只能成为修补社会矛盾的边角料。
到了现代,奋勇拼搏已经取代忍辱负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前流传的佛经既不能实质改变客观环境,也无法改变思维模式,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情绪的安慰,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局限。
我们没有生活在知识贫瘠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幸运。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是我们的不幸。每年几十万种书籍出版,贩卖成功、励志的畅销书无孔不入的填充我们眼球,堵塞我们的大脑回路,让人无法思索,呆呆的朝着引力最大的方向行动。
在当今社会,获取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挑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二、“我性”是人生成长的基点。
如何挑选知识,前提: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广告说有人学英语能挣钱,你就跟去学英语;广告又说某某人学写作月入十万,你就跟着学写作。。。
英语和写作,并不是目的,而是挣钱的手段;而挣钱也不是目的,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幸福快乐,或者说——平静安舒。毕竟幸福是侥幸的,快乐是瞬间即逝的,而只有平静安舒,才适合于长久的人生。
而这种常态化的安然舒适,必须是围绕着人们的“我性”来生活,才能够得到。
“我性”应该作为每一个生活、工作、为人处世的基点。

三、佛学是找到“我性”的镜子。
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历代的文化大多数都在不停的演变。只有那么一小块——核心,历千年不变。为什么?
一般而言,社会在数千年间不停的发展、演化,技术、价值观随时而迁。任何思想体系里技术性、应用性的部分,都被世代更替的力量不断打磨、剥离、更新。而能够恒久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能适用的,唯有这些思想体系里的“道”。
而“我性”,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道”。
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我性”,不能用眼睛去找,也不能用大脑里的知识去找,必须通过一面镜子来照着自己。而那些历经千年不变的“道”,便是最好的镜子。
那为什么要从佛家,而不是道德经、四书五经里找镜子。
《道德经》是照这个世界的镜子,四书五经是照这个社会的镜子,都太大。只有佛学的镜子刚刚好。毕竟“菩提”的本意便是——“觉”。
觉,本于自身。

四、如何找到“我性”——以动求静。
既然官译佛经是有选择的,那么,读这些佛经有什么意义?
任何思想、知识体系都有位阶的区别,越底层的部分越容易被改变,越高层的部分越不容易被改变。位于顶层的便是这些思想的“道”。
我们要做的,是将古人的“道”与现代的“术”之间画一道连线。
道法微妙,佛法精妙。所谓“精妙”,就是结构紧密精巧,层层叠合,次第有序。因此,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提出了“菩提道次第”理论。
那么,在佛学中最高位的“道”是什么?——涅槃。
《南本涅槃经》中记载了“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也许对佛学有所了解的人会说,“涅槃”不是佛、菩萨等大成就者才能达到的境界吗?普通人怎么能攀得到?
在“菩提道次第”中,将修行分为人天道、解脱道和佛道。虽然“涅槃”是用来描述解脱道和佛道的最终境界,但是三道修行的方向一样,我们可以借鉴“涅槃”的状态来指导自我的调整。
涅槃四德,是指涅槃所达到的状态,那么如何借鉴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涅槃四德”:
常:指恒定,稳固;
乐:舒适,愉悦。
我:本性;
净:无扰。
四德终归于“我”。
常。只有贴近“我性”的行为才能够恒常,如果去做一些违背自己价值观或者身体条件的事情,很难长期坚持。勉强坚持,不仅仅会造成身体上的损害,意识上也会产生负能量。因此,“我性”是“常”的基础。
乐。涅槃里的“乐”不是转瞬即逝的“快乐”,而是平稳而恒久的安乐,舒心。这种安舒来自行为与价值观、身体状态的匹配。《黄帝内经》:“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净:清净,无扰。无扰才能清净,无扰不是说没有事物干扰,而是指我们行为的节奏和强度、价值观念,都在“我性”所能包容的范围之内,即使会产生负面的后果和负能量,也能清除,不对意识产生损害,这便是“净”。“净”归于“我性”。

找到“我性”并维持稳定的方法,是yoga。
这里的yoga并不是普遍流行的“瑜伽姿体训练”。yoga源自梵文的:YUJ,原指一种称为“轭”的工具,用来驾驭牛马。由“轭”延伸出来的yoga意义是:连结、结合、控制、稳定、和谐、统一、平衡。。。使内心、形体、行为、外部世界四个层面达到“和谐”的修炼。yoga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和行为的体系,内在凝炼、日常行为规范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使得从行为到意识流都能“受控”。
Yoga是一套用来修行的体系,为古印度各流派所奉行,一些重修行轻经义的学派被称为“瑜伽行派”,yoga修行者被称为“瑜伽士”。我国藏传佛教的显密修行,也属于yoga。社会上所流行的瑜伽,仅仅是yoga系统中的“体式”部分。
既然yoga的修炼是通向“我性”之路,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学古人一样:打坐、调息、作体式、冥想。。。?
如果你是这样想,那就错了。
就像上面所说,任何思想体系都有位阶,技术性、应用性的部分随时代变化在不断更新,古印度的yoga八支体系,也是随各个时代的变化演变而成。唯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能适用、恒久不变的,是思想体系里的“道”。
“术”如流水,随时势而变;“道”如水质,亘古恒常。
我们要做的,是将古人的“道”与现代的“术”之间画一道连线。
“道是一件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件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讲求。”——《菜根谭》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yaga修行?
要找到这个“术”,需要了解修行的对象——现代人。
现代心理学关于控制点的理论:
“控制点(Locusof Control ).也叫控制源,指个体认识到的控制其行为结果的力量源泉,如果这种力量源泉来自学习者的外部,称为外部控制点(源): 如果来自学习者自身内部,称为内部控制点(源)。”
从类人猿开始,人们以“习得”替代“本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同时也将自己的意识控制点从内部逐渐交了出去。
一般人认为,随着科技发达,人们会越来越多的从家务活上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实际上情形刚好相反。
当许多让生活更方便的家电被发明出来后,人们耗在这方面的时间反而更多了。澳大利亚原著民的家庭妇女每周用在家务上的时间是20小时,而美国的农村家庭妇女则是52小时,拥有各种自动化设备的美国城市家庭妇女,用在家务上的时间反而最多,达55小时。
社会科技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提升人们的要求,要求的提升更多。
这使得社会越进步,人们越不满,越不满,越消费,又推动社会进步,周而复始。通过推动“不满”这种情绪,“消费”就像海绵一样吸收了人们节省出来的碎片时间;通过这种“训练”,“消费”,成为现代人最普遍的“爱好”。
“不满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却是以燃烧人们的时间——生命为代价。
即使我们知道,我们还是无法停止,因为我们意识的控制点在外面,而外部世界在不停的跳跃。
现代人有爽点,有痛点,但是没有“静点”!
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放不下,舍不得,静不住的原因,身体的脱离并不表示跳跃的意识可以停止,因为控制点根本不在人们手里。当你一个人坐在无声的屋子里时,你只会感觉不适,情绪在不停的波动,意识里充满了这个社会的节奏。
既然我们已经是外部控制点的状态,那么调整自我,就必须放弃传统的那种以内在修行为主的方式。从外部入手,以外部环境来调整自我,以外入内,以环境调心。用一个频率较低的环境带着自己的意识频率逐级的往下降,降频。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静,从来不是无声,更不是孤独一人。集体的插花、做素食、野菜采集、徒步、喝茶、喝咖啡。。。等等都是极好的降频方式。
“以动求静”,就是现代人的yoga修行。
以动求静不仅仅令人们的意识频率降低,而且令控制点逐渐回归。当内部控制点超过外部控制点的那一刻,你会忽然感觉到“我性”的存在。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无以名状的愉悦。
当跨越了这个临界点,内心的变化就能被你所感知,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行事。这就是“归心”。归心之后,意识波动的节奏逐渐被自己掌控,能动能静,既能融于人群,也能独处一室。
归心便是现代人生的“涅槃之道”。
佛学是照见平常心的一面镜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