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时间我用脚一步一步丈量了一条身体每况愈下之路,非常细腻的感受了疾患来时,一个人内心的变化。
面对越来越不顺畅的呼吸,最初那种浑不在意开始蒸发。接下去四处求医问药,不管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还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中医,都试了个遍,发现毫无起色。于是满满的希冀到颓然失望,人开始焦躁起来,我细细感受过自己那份失控的情绪,失控易怒背后的支撑点,是无望之后的无奈,是失去把控(身体和生活)后的无力(当然还有对死亡的恐惧,只是我的疾患不到这个程度,因而不列入)。
半年多时间的反复和日益加重,令人心力交瘁。直到又一个清晨,唇焦舌燥地醒来(只能用嘴呼吸的结果),看着镜子里自己那憔悴的模样,想着以后许多个这样的夜晚和清晨,瞬间悲从中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什么样的方式能让人解脱得不那么痛苦?
感知到自己这样的想法时,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我也竟至于斯!病痛原来就是这样摧毁人的意志!就连平日里惬意自在,努力学着豁达乐观的我也有这一天!
脱离那瞬间的情绪之后,虽然仍然难受,但依然四处问药,我仍是那个惜命的自己,因为心有牵挂,亦有不甘,世界可以没有我,但他们不可以。
其实我身边有个坚强的榜样,那就是偏瘫二十多年的父亲。记得他生病时我正读大三,暑假回家,看到的却是斜倚病榻的父亲。他一见到我们,两眼通红,泪流满面,加上哮喘透不过气,他只能张大嘴急促地呼吸,那种痛苦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出院后的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路,每天不断的复健,重新学习走路,学着生活自理:他学会了左手吃饭,洗澡,还能做点手工。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有数次住院甚至病危记录,可是父亲都闯了过来,让我们回家那一声呼唤还有人应承。
今天想来,我对他的心疼多了,钦佩更多了。他走过一条怎样艰辛的路,用多大的坚强战胜了内心的脆弱和无助,用多大的坚韧对抗住了死亡的威胁和诱惑!想想自己,这点伤痛在他面前该怎样不值一提,我却有缴械投降的念头,真是汗颜。
我突然对“人”多了一份敬畏。在这世间,我们平凡渺小得多你不多少你不少,有多少人挣扎在社会的底层,遨游于苦难的大海,虽然考验无处不在,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韧劲和智慧亦繁衍相随。放弃最易,而顽抗到底方见真性情真品性,才最令人敬佩。
想起司马迁的一段名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即便司马迁自己,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才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面世。不说他们的功绩,他们面对苦难的态度就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正如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圆润和傲岸,令人仰止。
心悦则物美,心悲则事哀。人生说到底,拼的无非心态二字。网上有个高赞回复什么是好命:你可能会经历磨难,经历无助,经历困苦,但最终会打败这些,赢得成功,这就是好命。赢得二字最有诱惑力,但好心态定然是最大的助力,将苦难拌匀嚼碎,和着心悦吞下,在天地之间书写大写的人字,就是最大的胜利。
于是在一段情绪低沉之后,我开始重新拾起自己的热爱,比如该听的课程继续学习,喜欢的说书节目继续收听。即便鼻塞,嗓子沙哑,还是坚持唱歌,就在这段时间,学习了不少新歌,并自诩为小区歌手,在内心为自己鼓掌,悦人固然重要,悦己则更有价值!
我以为人最像一根芦苇,扎根泥土,要面对风霜雨雪、闪电霹雳的侵袭,芦苇被风吹得东倒西歪,飘摇无依,却始终沉默是金,坚韧自持,蛰伏的身影也只是褪去皮肉的大鱼骨架,镌刻的是不屈和倔强,而这就是比苦难更高贵的超越和凌驾。
于是我很希望自己就是那根芦苇,顺风摇曳,亦能笑对暖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