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同事拉去充当了一场央视录播节目的观众,起初节目形式内容均保密,只告诉了嘉宾的人选,奔着仰慕央视主持人董卿,撒贝宁,倪萍风采的目的,我们去了,拿到套票的时候,才知道是一档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我有传家宝>>。
虽然节目形式内容并非我的菜,但既来之,也只能则安之了(事实上身边的朋友早已被我埋怨很多遍了…)央视录播规矩繁多,又加上被安排在观众席第一排,更是松懈不得,两场节目下来,已是腰酸背痛,如坐针毡的状态了。然今天细想下来,节目虽冗长无聊,却也并非无可取之处,秉承着央视节目立意高深长远的主旨,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巨匠之心的可贵,中间也一度打动了我,是以想记录下来...


安徽芜湖铁画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不的一朵奇葩,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第一场节目嘉宾为铁画发扬光大鼻祖储炎庆之女储金霞老师,现已七十有余,老人在台上娓娓道来自己与铁画的渊“缘”,仿若在讲述自己的一生,由厌弃到喜欢再到后来的享受,很难想到当初爱美爱艺术怀揣一个登台演出明星梦的女孩最终走上了打铁为生的铁匠之路,所幸最终铁树开花,并且火花四射,生命长青。感动于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及其坚韧的人生态度,也让我在前行中多了一份力量!


铁画《迎客松》 1959年为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的贺礼,现已常挂人民大会堂迎宾馆,示意中国广开大门,迎八方来客。





以及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骏马、宫殿和铁画大师储金霞。
第二位嘉宾为无锡张氏竹刻双契轩的第三代传人乔锦洪先生,他秉承外祖父著名竹刻艺人张瑞芝和母亲张契之以及明清古代竹刻风格,以浮雕和透雕的手法创作竹刻艺术,使无锡竹刻从濒于失传的境地获得了新生。
印象深刻的是这种竹刻艺术的代代相传,外祖父与母亲的“父女”组合,母亲与父亲的“夫妻”组合,母亲与自己的“母子”组合以及接下来的自己与女儿的“父女”组合,每一代都是以“双簧”的形式呈现,传承的路上不曾孤单。这也正体现了“双契轩”中的“契”字,当然,这不仅是人人相契,也寓意着自然与人的天人相契。正如双契轩的家风--与竹为伴,以竹为则!竹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形象寓意着人谦虚正直、有礼有节的品格。




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真是那样,岂非一张白纸,索然无味,若无千锤百炼,千雕万刻的过程,哪有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记下这场匠人精神的洗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