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本章以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作比喻,介绍了道在为小而不为大。 每个人都希望取得成功,在自己心仪的地方取得功业。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呢?《道德经》明确提出“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那么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为大者须得他人甘心为小方得以成全,若是没人愿意为小,就要争斗一番,分出了胜负才能排大小。有争斗就不免伤了和气,输了的一方难免心里愤愤不平,找准机会就想着怎么重新较量一番。原先取得优先地位的一方就变得不那么稳定,所谓“江山轮流坐,今天到我家”。 上节我们分解了竞争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稳定。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发展方式呢?“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道德经》在这里给了我们答案: 首先,“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依靠天地才得以生长、生存,天地并不推辞,也不以此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人,只是默默衣养。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担当,要有责任心。 其次,万物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运行条件和规律。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最好的例证。一开始时,父母要延续自己的血脉,生育儿女,我们得以来到这个世界上。早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供孩子衣食,教授孩子生活技能和风俗等文化。孩子延续父母的血脉,承载父母的期望,带给父母欢乐,把家庭成员牢牢地连接起来。随着孩子长大,不论父母如何期望,孩子将离开父母,组成自己的家庭,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走完余下的人生。无数过家庭构成社会,并终而复始。在社会中每个人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为特定的人群提供服务。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供献自己的价值。每个成员相互之间积极配合,使得社会这个组织似乎有了生命,可以长长久久地“活”下去,甚至超越了成员的寿命。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生存的两个基本模式。我们人要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就需要与同类、其他动物(人属于灵长类动物)、自然环境展开竞争以获得宝贵的资源。另外一个模式是合作。人类没有坚牙利爪,但能战胜其他动物,所依靠的就是可以团结他人,从而变弱势为优势。合作的力量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这从人类重大的历史事件上看到。可是竞争带来伤害,人们对惩罚性的记忆要比奖励来得深刻得多,导致了人们只记住了竞争而忽略了合作。 总之,靠武力手段迫使他人服从,这样获得的优势地位代价很大,而且很容易被颠覆。不如为他人服务,以合作的方式来取代竞争,反而更能获得更稳定的优势地位。这是一个令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