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出名的一万个小时定律,可能是吸引万千读者的原因之一。我认为,作者的叙述方式和研究方法却别结论更为重要。这是我读的第二遍。第一遍时完全看不进去,讲些与我期待的终极解释无关的信息。然而,第二遍看的时候,才发现作者用的反思的方法却超乎我的想象,比如去质疑结论,并探求新的案例来证明。这些启发都会心理学研究以及正确地认识世界。比如讲到大韩航空的案例时,其中的权力距离指数就与《沟通的艺术》中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以及倾听的类型有共鸣。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读一万次同样的书,人们容易觉得是无聊的,对于急于求成的人来讲,更是绝望的。所以,我怀着成功的信念,一次次囫囵吞枣,难得精髓。能否不断复习,不断训练,是需要耐心的。所以目标明确,还要耐得住寂寞啊,好好读书,读透读懂,练熟练精。
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人是依靠天性还是依靠后天努力而成功的。想一想自己暂时不具备的能力,它真的是不可具备的吗?还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态度,不够投入不够认真呢?人非上帝,不能看到未来的结局,人能控制的就是不断发挥潜力,至于能否到达终点,就由天定吧。
通常,一个人的努力并非占绝对地位,天才的养成,除了天赋以外,还需要后天的培养。不停地训练,直到一万个小时。重要的是要有机遇和条件投入一万个小时。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分为协同培养即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以及自然生长的策略,照看孩子并自由自在地发育成长。比较大的区别有两个,一个是是否有权利意识,另一个是学习到实践智商,即如何应对社会与生活的经验。一万小时定律似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如暑假的时间,穷人家孩子无忧无虑,而富人家里的孩子却在学习,由此加大了差距。
如何正确的培养对世界的态度呢?一方面要靠教育,学校的以及父母的,以免伤仲永。另一方面,过去的已成事实,人是能动的,靠自己去积累去改变,也就是靠后天努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