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事(四)
五年一轮回。
2004年,昕哥出生。之后几年间,我在断断续续的工作和带孩子之间切换。
2009年,买房安家,重新找工作,并有幸结识了两个至今为止对我影响巨大的人:霞姐和萍姐。她们两个都比我大,现实中我却没有喊过她们姐。霞姐这个称呼是公司同事都这么喊,我那时一直叫她张经理,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但内心却把她当作知己,臭味相投。萍是从网上认识的,她也在北京,缘起于昕爸,她通过昕爸的空间知道了我,最初聊到一起,是因为我们都是妈妈,她儿子比昕哥大两岁,孩子的话题是我们最初的联系纽带。因是网上认识的,已不记得具体是何时相识。前几天,翻阅当时的QQ空间时,发现了她的留言,才知道原来我几乎是同时认识了她们两人,距今刚好十年。
2014年,卖房又买房,计划三年后离开北京,亦因公司不景气而离职,那时我已取得初级会计职称,便进了一家会计公司,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职业之旅。
在我的朋友中,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她是个柔柔弱弱的小女人,说话声音温温柔柔的,慢慢悠悠,不疾不徐。不同于门姐的大嗓门,敢说敢做,也不同于霞姐的坚韧通达。在我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中,她是唯一一个没有女汉子特征的女子。那时,我脾气火爆,时常会与供应商或上层领导闹些不愉快,霞姐便给我收拾烂摊子,萍说佩服我的勇气。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好似一个叛逆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不管不顾的,霞姐就像是一个无奈的家长。兴许是经过那几年,叛逆期终于过去了罢,离开永泰之后,便轻易不会发脾气了。
与萍最初的交集是孩子教育。那时,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老师眼中,都是问题儿童。她家的淘气,我家的不合群。老师都曾建议我们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我没有去,但心中十分焦虑。其实在成长方面,她比我勇敢,她一直在探索,也找心理老师做过心理咨询,多是电话或网络方面的咨询。近日,翻看那几年的博客,发现多数是转载一些心理咨询师的文章,现在看来,多为鸡汤,无甚卵用,但那时却乐此不疲,将其视为救命稻草,抓住不放。我则一直在逃避,一方面觉得问题没那么严重,一方面又焦虑不安,如坐针毡。后来,她向我推荐了一个心理咨询师,那个老师开了个网络亲子教育课程,在QQ群里讲课,她也在里面学习。这是我们第一次一起学习,认识了一群急于成长的家长。这个课程虽然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却也并非没有收获。就是在这个课程中,我明白了需要放下期待,放下了对昕爸的不切实际的期待,用全新眼光看他。
在那个老师建立的亲子教育群中,萍比较活跃,是群助理,还自己建立过相关的学习分享群。我则一如既往的时而沉默,偶尔活跃,多数时候不发言。
后来,萍认识了一个沃秀陈老师的学员,通过她,进了沃秀群,把我也拉了进去。陈老师经常在群里答疑,我也时常去看,感觉这个老师跟别的心理老师不同,说公益便真的是公益,只是言辞犀利,我一直不敢在群里吱声。那年十一,萍去参加了沃秀的地面课。回来后,给我讲地面课的经历,我也开始心向往之。那是2014年,公司刚好放假轮岗,我便在一个工作日,去她公司那边找她,认识五年,我们第一次见面。她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女子,穿衣打扮看着很年轻,眼睛大大的,戴着副近视镜,声音依旧是温温柔柔的。吃饭时,她讲了此行的经历和感悟,眼中闪着光,看得出这次南昌之行,她收获颇丰。临别时,她送我一张带回来的光盘。
之后,她报了网络课程,并连续上了两期,两年时间。她时常给我讲课程内容和感受,为我以后报名学习这个网络课打下信的基础。
那几年,她学习热情高涨,上了很多网络课和地面课,不止是沃秀,还有众和,还有许多我说不上名字的老师的课。
我们就这么保持着联系,离开北京前,我又见过她两次。18年回去时,我们又相约见过一面。
离开北京后,我们的联系反而频繁起来,我遇到问题,第一个要倾诉的便是她,写了文字,第一个分享的也是她。记得去年春天,跟一个同事吵架,委屈得不行,同事们都安抚不住。也是她,在电脑那头,将暴走的我,安抚下来。她有很强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话能说到点儿上。当然,这些也是这一年内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原来我们聊天时,也会经常有不愉快发生。但从去年开始,这种情况便很少出现了,我说的,她能懂,她说的,我也明白。有时,数日不联系。有时,一天要聊很久。
去年三月,我开始上沃秀的网络课,那时她上一期的课刚接近尾声,一开始她并不想再继续上,最终还是于三个月后报名了,她说是受了我的影响。我们一直在互相影响着。
去年年末,昕哥生病后出现种种不适应,我跟随她进了众和,认识了段老师,并给昕哥报了寒假训练营。那段时间,特别难熬。好在,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昕哥越来越好。
萍说现在对学习没有了以前的执着和急迫。我说是因为现在的她,不需要这些了。因为她有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在的需求降低了。最近没见过她,但是听声音便知,她精气神好了许多,自信和力量都在增强。可能过不了多久,那个柔弱的小女子便不见了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