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时,胡宗南不过是第一军教导师上校团长,而十年之后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胡宗南已经铨叙陆军中将,晋升第一军军长。又过了十年,胡宗南成为封疆大吏,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改称“西安绥署主任”,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
不到二十年时间,黄埔一期的这位小个子浙江人,创造了黄埔生的“五个第一”,分别是第一个将军、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军团长(第17军团)、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34集团军)和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堪称遭到领导“重用”的标杆式人物。
胡宗南由此成为黄埔系中央军“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中,兵力和势力仅次于陈诚的军头,并且与戴笠等人结成政治同盟。到抗日战争胜利时,胡宗南的嫡系部队发展到五个集团军、25个军共计50万人马,驻节西安,遥领西北,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北王”。
胡琴斋
哪怕是抗日战争最危险的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面对豫湘桂大溃散的危局,重庆政府也没有调动胡宗南的一兵一卒加入战局。这不仅是“重用”,简直是“宠爱”。在1939年选择军事委员会直属“攻击军”时,江南各战区的第5军、第18军和第74军一度争得头破血流,而胡宗南麾下的第1军和第2军却轻松入选,尽管他们一直驻扎在西北后方。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美援武器开始到来时,西南地区的国军部队抢得死去活来,何应钦的陆总焦头烂额,不得不把原定给每个军三个师的武器,削减为每军只拨发两个师的装备。然而这并不影响躲在陕西的胡宗南部队,顺利获得大批美械,成为装备最精良的重兵集团。
如此的重视、重用和宠爱,胡宗南又都干了些什么呢?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进攻晋东南解放军太岳根据地,由第一军第1师改称的“整编第1旅”被全歼,旅长黄正诚中将被俘,胡宗南被同学陈赓打得大败,慌忙撤兵。
陈庶康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指挥15个旅14万余人(所谓23万人中其它为杂牌部队)进犯延安,得到一座空城后大吹大擂,结果被26000人的西北野战军三战消灭三个整旅 ,一年后被完全撵出了陕甘宁边区,期间又连续被歼三个整编师。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春夏,仍有13个军40万兵力的胡宗南在兵力处于劣势的第一野战军打击下,连续丢失西安和宝鸡,不得不逃进川北的汉中,“西北王”已经名不符实。年底在所谓“川西会战”时私自放弃部队先飞西昌,留在四川的三个兵团全部起义。
1950年解放军逼近西昌,胡宗南再次丢下6万余部逃往台湾,最终残部全军覆灭,“西北王”就此成为了光杆司令。当年5月,国民党45名“监察委员”集体弹劾胡宗南,历数其在西北和四川的一连串败绩,结论是大陆战败:“胡宗南应负重大之罪责”,状极狼狈,多亏蒋介石和陈诚力保,才勉强过关,结论是“应免议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