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鸿章出使的不雅旧事看中国人的文明陋习

作者: 冷历史观 | 来源:发表于2017-03-02 17:13 被阅读270次

清光绪22年(1896年),在英国发生了一件令当时的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小事,晚清重臣李鸿章在甲午惨败后受命出使欧洲各国,以求合纵连横制约日本。然而李鸿章在赴宴中间,像在国内一样随口一口浓痰,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结结实实”的砸落在大英帝国王宫的地毯上。李鸿章大人的这个举动让英国贵族们瞠目结舌、举座愕然。这一场高规格的欢迎宴会,因李鸿章随地吐痰,弄得“举座失色”,恶心不已。然而消息传来,国内竟一片赞美,不仅不责备他不讲卫生,反而赞美他“不畏强暴”,算是为国人“出了一口恶气”。 (仓梁内心是崩溃的,这算哪门子逻辑)

又据《李鸿章与淮军》记载,李鸿章出访美国时曾到访华盛顿国立图书馆,但馆内禁止抽烟,这让在国内随意惯了的李大人非常不爽,参观完之后也是一口浓痰吐在了图书馆门前,有发泄不满之意。然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把李鸿章拦住,要他擦干痰迹才能离去。这放在当时的国内当然无法想像,你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而已,怎敢对当朝一品大员说三道四?假如在大清,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然而在美国并无“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习惯,工作人员的一再坚持李鸿章亲自把痰迹擦去,李鸿章让随从代替也不行。虽然此事最后以罚款了事,但美国媒体却将此事渲染报道,让中国人的形象大受贬低。

李鸿章出国访问期间的合影

李鸿章除了在英国、美国因随地吐痰引起了一些风波之外,在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时也因此引发了纠纷。在签约之时,李鸿章随地往地毯上吐了一口痰,立即有女侍应把地毯卷走换掉,然后给李鸿章开了一张一百两白银的罚单。李鸿章心想老子在金銮殿上吐痰都没人敢说话,你一个小小的日本女侍应怎敢惹怒本官,于是又往地上吐了一口浓痰,当然照例又收到一张罚单。李鸿章勃然大怒:我大清连台湾岛都可以割让给你,何况这区区的一百两白银?于是又往地毯上连吐八次,凑成了十次,凑成了一千两白银,真可谓“一痰千金”!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也在他的长篇小说《克里萨木金的一生》中描述:前呼后拥的李鸿章大人在圣彼得堡参观博览会时,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随地吐了一口浓痰。这个不雅行为让非常注重个人形象的俄国上流社会纷纷侧目,惊讶不已。

李鸿章作为一代重臣,因在国内习以为常的吐痰陋习,在国外受到讥笑和鄙视,要么大煞风景,要么遭受罚款。从李鸿章大人的生活习惯可以管中窥豹——晚清中国人在公共文明方面远远落后于列强。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人在公共文明方面进步了多少呢?

随地吐痰是中国人特有的文明陋习之一

今天中国的公共文明依然较差

先来看两则“旧闻”:

2015年10月17日早上9点半,在一列8号线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而遭一位女士指责后,不但不知悔改,还不断用污言秽语咒骂其他乘客,最终激起众怒,被人出手教训。

2016年7月17日下午4点多,长沙开往南宁的k1779次列车即将到达湘潭火车站,一名身穿蓝色衬衣的青年男子突然伸手,猛然将身着灰色T恤的男子从站台上推了下去,幸亏灰色T恤男子反应迅速,迅速跳离,逃过一死。事后调查,竟是因为灰色T恤多次往蓝色衬衣的青年身前的地上吐痰。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虽然有些人感觉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很可能就是一种冒犯。

除了随地吐痰现象仍然司空见惯,来华的外国人还列举了很多让他们感觉到匪夷所思的“中国现象”,比如随处抽烟、在餐厅里喜欢大声喧哗、不喜欢排队、行人抢红灯、随地大小便等等。虽然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但对比一百多年前李鸿章的“光荣事迹”,我们身边的遭遇告诉我们中国的公共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甚少。

仓梁身处一线城市的深圳,按理说这里的人群素质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应该算高的了,但只要你漫步街头,总会看到随地吐痰的人,有些人甚至会在和你迎面走来的时候“呵——呸”地吐一口痰,让人非常上火。请注意,随地吐痰的可不仅仅是那些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工和打工仔,很多高级写字楼甚至商场里都可以见到一些衣冠楚楚的人也在随地吐痰。

公共文明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改善

公共文明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中国社会公共文明较差的原因,仓梁曾试图从多种角度分析:

1、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大,生存竞争激烈、物质基础差,精神上层建筑难以建立;

2、只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精神文明建设;

3、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贵族阶级作行动表率(中国古代繁文缛节很多,但礼不下庶人);

4、监督惩治制度不健全;

5、历史上频繁战争和动乱的长期后果;

6、腐败和投机取巧风气的影响;

7、缺乏宗教信仰修身向善的引导;

8、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问题(不重视公德教育);

9、东西方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差别(安土重迁、家族聚居);

10、东西方大众审美观的差别(如对健身的态度)……

其实,造成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往往都是非常复杂的。从时间角度来说,中国人公德素养差是从古自今的,并非到了今天才这样。

很多人理直气壮地以粗鄙陋习为荣

很多人喜欢以粗鄙陋习为荣

很多人喜欢说“我是个粗人”、“我这个人就是直”等口头禅,不仅可以显示自己家教不足、素质低下,还有一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意思。翻看中国历史,“粗人文化”骄傲地充斥在各个角落,高雅、文明反而被嘲笑与鄙视。

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里七爷(白景琦)在上楼的时候大声打了个喷嚏引起了杨久红的注意。我清楚得记得这播剧播完以后,很多人都喜欢用十分大的声音打喷嚏,个个都感觉自己像七爷,好像别人会投来佩服的目光一样。

另一部电视剧《大染坊》里也有类似的情节,陈寿亭进了西餐厅,怎么看都不顺眼,不仅不顾餐厅环境偏要大声说话,还对服务员吆五喝六地要筷子、耍大牌,一副典型的暴发户形象。

这种以“粗人文化”为荣的现象相信在我们的身边也时有发生。高晓松也曾在脱口秀节目里说到他对比中美两国社会环境的感受:中国人私徳极好,可以为家人奉献一切甚至生命,但公德心极差,完全不在意他人的感受。

中国人在公众场合过于“随意”和“自在”的状态,其实让人感觉到非常的不自在,看看宜家整天“蹭睡”的那些人,看看公共交通工具抠脚、脱鞋的那些人,看看共享单车在各地的悲惨遭遇,看看遛狗到处拉狗屎的那些人……仓梁真的有些怀疑,我们真的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吗,在公共文明方面,且不说欧美、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较发达国家和地区,我们甚至远不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

吐痰到纸巾里,然后扔到垃圾桶中,即卫生又文明

随地吐痰的陋习亟待改善

仓梁曾在各种场合谈到随地吐痰的陋习,毫无疑问,在大庭广众下随地吐痰是粗鄙的、不雅的。但是很多人不仅意识不到,反而还说“痰在嗓子里不舒服,为什么不吐?”

这种人的思维显然还停留在“我不扔垃圾,环卫工人会失业”的层级上。他们显然忘记世界上还有痰盂、手帕、纸巾等可以让你做到更文明、更优雅。

仓梁记得小的时候,学校里的思想品德课还教怎么用手帕,怎么使用痰盂,但是长大以后,不仅痰盂这种公共卫生设施早已不见踪影,手帕也变得极为罕见,仓梁只在少数时尚人士的衣服上看到手帕作为点缀。

当然痰盂也好、手帕也罢,使用起来确实会多有不便,但一元钱一包的纸巾总是可以买的起吧!但生活中能看到吐痰到纸巾里的简直凤毛麟角!

而且似乎由于“以粗鄙为荣”的示范作用,随地吐痰的不良风气在一些地方似乎愈演愈烈,这让当地社会显得戾气较重、精神野蛮。

无论如何,随地吐痰这一“历史悠久”的文明陋习亟待改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李鸿章出使的不雅旧事看中国人的文明陋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dk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