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好多次煮的都没吃(本来写的每次的,但实际不是,注意避免绝对化语言)。就像刘老师说的,不去追问为什么没有吃,追问过去就像问责。
但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看到,没吃是因为每次煮的都是一大朵(怕少了达不到效果)。结果,常常是第一锅的时候,煮不粘稠。第二锅、三锅再煮慢慢才黏稠了。可是,等煮稠后,却往往已经到晚上了。晚上我常常不想喝。坏处:全部浪费了,时间、食材,花了时间又花了钱。好像这么做没啥好处啊?既费时间还花钱,心情也搞得不好,没有快乐可言。有动机也有需要,目标也有(不具体,未细化)但执行环节出了问题,没效果也就没有成就感。
下次不这样弄了,要留白、意犹未尽、冗余,吃得下次还想吃。想速成却往往极亡,月满则亏。
探讨如何可以做到?用刘老师的话问自己:“那在什么情况下,你是做到的?可以吃的?”我想,通常情况下是熬得只有一小碗,几口能喝完的情况下。坏处:要自己泡,熬,洗碗、洗锅。好处:自己煮的健康,量少,一下就能喝完。没压力,有动力,有好处,润肠美肌肤、成就感。
还有吗?还有那些情况?对了,就是在外面买的时候,只有一点点,还有那种灌装的很小一罐的那种,又好携带,打开就可以喝。满足了我方便,没有任何难度的需求。喝完易拉罐就丢了。坏处:食品安全未知,费钱。好处:方便、快捷、不用自己熬、不用洗碗。
当时吃完的感受是什么呢?好吃,怎么只有这么点呢?还不是特别饱啊?还想再吃一碗。那下次再买或再做。还有再次做的欲望。情绪是愉快的,可乐呵,嘿嘿。
由此想到我们平时做事不也是一样吗?接到一个任务一头雾水,只能先理解再分解再行动再比对再修改,好多次打磨,然后才能完成。
生活即修行,在一箪一食间品味生活的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