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香记专题书说个人学习提高
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作者: 栗弗 | 来源:发表于2016-03-11 13:28 被阅读5967次
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读《活着》时还在高中,犹记得当时的阅读体验,是伴随全身战栗的一种恐惧感。人物一个接连一个的死去,尤其是小说的后半部分,死亡的频繁如此之高,命运对生命如草芥一般的碾压,使得我对这个作者也怀着无以言状的恐惧。

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不知何时起,人人读书都在追问表达,就像我读完《活着》之后,友人也问我这本书在表达什么,我只得用一句“大概就是要我们好好活着,活着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搪塞。其实,对于读一本文学作品来说,“读这本书,我能获得什么”的心态颇带着点功利。尤其是一部人人称好的经典,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发掘和延长,也在于探讨和创新。

所以从余华的作品出发,我突然也想追问自己为什么会有“不适”,这份“不适”是不是也有探讨的价值,是不是也能帮助我更好理解余华。

不只是我一个人读余华会觉得心惊胆战。

余华是一个对于生命“痛感”非常着迷的作家。他早期的小说充斥一处接着一处的死亡和暴力,死亡的方式残酷如《在细雨中呼喊》里,祖母被野狗一点一点啃食至死;或如《现实一种》的山峰,被绑在树上,被小狗舔脚,狂笑四十分钟暴毙;再如《活着》中的二喜,“除了脚和脑袋,身上全给挤扁了,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血肉跟浆糊似的粘在水泥板上”。

在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大多带着一种土质的,粗粝的的味道,在那狭窄而暗黄的农村或是小镇场景里,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大多都有一些人格缺失,时常做出一些荒唐的行为动作。《许三观卖血记》里卖血为生的农民们,在卖血前不断喝水喝到膀胱爆炸,以为喝水就能让血水变多,余华小说里,此类荒唐的细节比比皆是。

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以现实主义的眼睛来考量,自然会被其中的粗粝和荒唐所刺到,感到不适。尤其出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一代人,未曾经历过上个世纪的饥饿和贫穷,未曾经历那些苦难年代,我们对于“痛感”的理解很局限,“痛感”也相对较浅,多来自工作受挫或是爱人劈腿。

我们的阅读经验也很浅薄,电视和畅销小说伴随我们长大,常常在作者特定的设置之下哭或笑。我们经历的苦难很少,也比上一代人要脆弱得多,无法直接地理解余华小说里的荒唐,这也许是我会和余华作品中的“痛感”产生隔阂和不适的原因之一。

公认余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基本都诞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背景也都是上个世纪的苦难年代。如果说《活着》中还带着与命运相连的形而上的哲思,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则毫不留情地展示着人与生命中的那些丑陋和荒唐,具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充斥着一些奇怪的“恶趣味”,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正面甚至积极的。

其中那位被自己亲人欺辱一辈子的祖父,在临时前,居然在细雨中对着天空呼喊“老天爷啊!你下屌吧!你操死我吧!” 这声呼喊正好和书名相呼应,可笑而绝望的气息直接扑面而来。

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一度以笔触冷漠来定义男作家余华,众所周知,女性作家的创作更多偏向细腻和感性,而如此冷漠残忍,大概只有男性作家才能做得到。我不知道余华在生活中的性格如何,单从他的作品中,就能体会到他的冷漠,他自己也说过:“我没法将笔锋从流血和暴力中转开,我会让一个角色杀死另外一个,我会写死在血泊中的人们。”

总体来看,余华的行文应该受过以下几位西方文学大师的影响: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卡夫卡的人性肢解、马尔克斯的零度写作。余华曾自己剖析过自己的写作心理,他自白他的作品源出自对现实的一层紧张的关系,他始终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而写作。所以他的行文风格大概既有性格使然,也与经历相关。

然而也不只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也许他不只是冷漠,他只是愤恨,甚至是同情。他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借歌德的话解释了恐惧的另一层含义,“恐惧和战栗是人的至善”,他希望读者恐惧和战栗,也许是想见证至善还存在。在《许三观卖血记》里,他明显透露出了温情,以许三观代表的那群人,他们愚昧、无知,但他们也挣扎着想好好活着。

有时候你需要把丑陋全部撕裂给人看,才能呼唤得了那遥远而模糊的善和美。

写作者都会发现,有时候促使你开始写作的起源,就是那份“痛感”,你会忍不住,提起笔,发出一声追问,试图将这份“痛感”融化在那一声呼喊里。

尽管到了新世纪,整个社会发生巨变,新的“痛感”又产生了,而余华对其的把握似乎没有从前那么自如了。

2013年的新作《第七天》就饱受争议,新时代社会的怪象是一份新的“痛感”,也许余华还不够熟悉,它们离我们太贴近,以至于发出的呼喊很容易与媒体喧闹的声音融为一体。

新时代的人写作不易,如作家李洱所说:“真正的自我主体很难诞生,因为所有人,读者、编辑、媒体,都会对他的创作构成影响。”新时期的余华我不敢妄加判断。可从余华过去作品的荒唐和“痛感”中,我还是看见了,那还在闪耀的,可贵的作家主体性。

最怕所有人都被生活磨出一层老茧,磨得圆润而光滑,对于生命中的“痛感”趋于麻木。所以,他把“痛感”披露给你看,让你战栗,让你反思,这是他的价值,也是文学的价值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读《活着》时还在高中,犹记得当时的阅读体验,是伴随全身战栗的一种恐惧感。人物一个接连一个的死去,尤其是小说的后半部...

  • 《活着》的意义

    头条上,几次刷到写读余华作品《活着》的文章。 评论区里,很多网友说读不懂余华的《活着》。 读不懂就对了。 恭喜读不...

  • 再读余华《活着》 直击灵魂

    第一次拜读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是上大学的时候,余华先生的老乡,我的大学同学、室友买了余华先生当时的作品集,读的昏...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父爱,让人心痛

    “初读余华,悲痛油然而生;再读余华,深刻理解苦难”这是我读完余华多部作品后的体会。“悲痛”的感受与“苦难”的经历,...

  • 余华《文城》| 没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初读余华悲痛油然而生;再读余华深刻理解苦难”。这是我读完余华的多部作品后的感受。时隔8年,《文城》终于降生。 《...

  • 读余华作品《活着》

    文/傲雪如梅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雷阵雨 早就听别人讲,余华的作品《活着》是必须要阅读的一部优秀作品...

  • 我读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是我读的余华的第二本小说,它与《活着》的装桢如出一辙,不大的开本,黑色的封面,白色的书名,色调对比...

  • 读余华作品有感

    自从看了余华的作品《活着》,让我记住了里边的福贵,从小在优沃环境下长大的一个人,天天胡作非为,直到把自己的家业赌博...

  • 读余华作品《活着》

    不久前的一个冬夜,我偎在烤火桌旁边,翻看一本纸质书:《活着》。 我已经很久没有读纸质书了,平时都是用手机在各种ap...

  • 《活着》读书笔记

    D1 选择哪本书,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 我选择的是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之前有读过这部作品,刚刚开始读这个作品我...

网友评论

  • d114035eeb4f:赞。读过他的活着,兄弟。感觉好惨,好压抑。
  • 719112122918:看到哭的书
  • 兰花开了: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一直是纠着的,紧张的,担心的。作者写福贵的悲惨命运,写的有点狠。再没有什么比看着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自己更痛苦的事了。福贵来不及看自己母亲最后一眼,接着又看着自己的老婆,儿子,女儿,女婿,外孙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伴他。这样的命运,如此悲惨沧桑。从一个无所事事昏庸的富人地主,到一个一无所有痛彻心扉的落魄人,作者的用意大概也就在于此吧。
    码农豹:@Janeis简 不,福贵并非一无所有,他拥有着最珍贵而且不可剥夺的东西–活着的意志
  • 雪莉酱1:loving it.就算每次看完之后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
  • 胡喜:每次看到都有身临其境之感
  • 野吖:早上起床一直看《活着》,爱不释手,那是在公交车上看完的,然后大庭广众之下流泪了。生命空空,我们努力过,挣扎过,最后只剩淡然。
  • e69337423636: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艰难而好好的活着
  • 妖精哪里跑2021:这本书我也是看哭了的
  • ed6b237bdaa6:目前读过活着和第七天,兄弟,活着当时感觉痛心,但是兄弟让我热泪盈眶到看不下去
  • 5b3ab561f18a:写的真好。如果所有人都失去敏感,冷漠而麻木,这个世界多可怕。
  • 1653b37ae128:最怕所有人都被生活磨出一层老茧,磨得圆润而光滑,对于生命中的“痛感”趋于麻木。所以,他把“痛感”披露给你看,让你战栗,让你反思,这是他的价值,也是文学的价值
  • 梦月落花LOVE:读《活着》的时候是挺压抑的,压迫、死亡伴随这主人公的一生,看书的我也是难受的很,可是看完之后,才明白余华的序里面有句话的意思。那句话是: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 c9048474f367:加油,看好你
    栗弗: @他是一座城 谢谢😊
  • c9048474f367:读着活着这本书,不经意间,就会心里一颤,眼泪就在眼眶,迟迟不落,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深深地拨动我们的心弦
  • 7c5ab7b6e6f2:非常棒 看过余华的两本书 印象深刻 对人物的描写不刻意 却非常容易让人能够感受到人性
  • 1404dacccd72:读活着和平凡的世界,都让我许久无法释然
    雪莉酱1:@天萱草 是的~~
  • 37209244c3d9:在读活着时几乎是泪流满面,读完后意犹未尽又很沉重
  • 1ef350e0b2ef:只读过一本 活着 发人深省
  • fcabfe59d74a:活着或死去,这是个问题
  • 妖小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个个痛心,原来生活可以如此艰难!
  • pricetag:因为你皮薄:smile:
    栗弗: @pricetag 好像蛮对😂
  • 琼哥June:喜欢余华的作品
  • 5f632ba8b977:读余华的第一本书是《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杂文集,里面开篇就说明为什么他的文章为何充满血腥与暴力,也阐述为何后来不再血腥暴力。听说过他的作品,想看又怕会让自己太压抑,怕和韩国电影熔炉一样压的人喘不过气,不过还是想读~哈哈
  • acd8a9d33913:痛感 因为还活着
  • 1b5fb5ee0e0f:看书我的泪是忍不住的留下来,人的生命真的是那么脆弱
  • d201950f3fbf:刚读完,是好书
  • 段小南:活着里,他的儿子死了的时候,我流了好多眼泪,一个那么可爱,善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大男孩,就以那种荒唐的方式没了。读着真的使人很难过,那个年代的人受了好多我们想象不到的苦,人性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全部显露出来了。连温饱都不能保证的年代,又何谈教育和素质,想到这里,家里老人的好多行为也许就可以理解了…
  • 远穆:打算去看一下,比较喜欢这种苦楚的风格作品。谢谢作者推荐。
    栗弗: @远穆 不客气,我会经常推荐好书的😊
  • 连清:感觉第七天更像是映射政治的文章。个人最喜欢活着,不过不会看第二遍;兄弟其次;许三观其次
  • 风雨里:去年买了书……但是一直没看
  • 我是端木啊:一种无法言愈的痛楚,一种难以平息的哀伤
  • rose子往事如斯:去年看过《活着》,看完也是极其难受甚至好几次戳中泪点,也可能是太进入角色了。
  • 9c80d61c335e:活着我看完之后沉默了很久,那几天我觉得我的心情都是近乎沉重的。余华的笔调太冰冷了。我觉得像这样的作品,再比如说之前有人提到的百年孤独,就是你没办法确切地说明你学会了什么或者获得了什么,只能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多久你都能记得情节内容,但你可能不知道你已经被悄悄地改变了,比如心态、观念。我觉得带着有功利性的目的地去读书的人,是永远都不能体会的。
    栗弗:@久居妒海的猫 对哒,读文学作品就是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对文字的感觉,和对人生的体悟
  • 叶_小柒:读过第七天,觉得作者的构思实在新颖巧妙,而内容又极其悲凉,里面的许多内容也确实是小时候所见所闻,所以还是有一种蛮真实的感觉,那些低到尘埃里的人物,那些血淋淋的悲哀都沉沉触动我……
  • d6ae17273e51:我没有读过余华的作品,感觉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样,描绘一个代的人的抗争与绝望,更多的是你所说的关于生活的"痛",那是上世纪人们久远的记忆。是的,读后让人震颤,很不好受。而我更喜欢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他描绘的不是"痛",而是孤独,一个家族的孤独,包括你我都能体会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平静的,就像缓缓流淌的溪流,深入骨髓。
    739b6921ebbc:@Yaren 余华比路遥高两个档次
    风雨里:@Yaren 少平
  • 以行:余华只是把太多的缩影放大。
  • 西北楼上浮云齐:刚好最近要写活着的论文,受教啦
    0ca61959ce8d:我也正在准备学年论文 感谢你的思想碰撞~
    栗弗:@西北楼上浮云齐 😊论文顺利
  • 就在不远处:还有他的兄弟也是刚刚的
  • a22b94b59564:《活着》我已经看五六遍了,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现在正在看《第七天》。一直很喜欢余华的作品,每次看完他的作品之后都会很有感慨。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烦恼真的一点都不算什么,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真的太幸福了。《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是前年看的了。他的作品我会一直看下去。
    他叫薄喵喵: @Orchid_Wang 我也是,之前看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很难受,也反思了很多。
    a22b94b59564:@他叫薄喵喵 第七天我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感受到了那份凄凉,每次看他的文章都会感觉心情好沉重
    他叫薄喵喵:@Orchid_Wang 第七天看的我心都啾啾在一起
  • 0ce5ab3abd7e:读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和《第七天》感觉好压抑、荒诞,个人更喜欢《活着》
    0ce5ab3abd7e:@栗弗 这个我还没读过哎
    栗弗:@Jasmine云儿 嗯嗯 我个人觉得最压抑的是《在细雨中呼喊》

本文标题: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xx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