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昆明信息港”发布了一条家教信息,就有了联系我了。第一份家教,是给一个在家里自办小补习班的人上课。每小时10元,上课人数越多,收入越高。我跑到昆明北站旧货市场,花了50元钱,买了一张二手自行车。上一次家教,一个往返,要骑车近1个多小时。辛苦但钱很少!有段时间,家教特别难找。我去另外一个宿舍玩,有一听校友听说我在做家教,就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做家教?不要做这种费时不挣钱的事情!我介绍你去一个地方卖东西,提成百分之十,全是外国人,只要英语好,挣钱不是什么难事!”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当什么售货员。我不是对这个职业有什么偏见,而是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上有很多的信息,比如理想职业信息、理想爱情信息、理想的家园梦想信息、理想的朋友信息等。说白了,也不是什么破地图和信息,就是一个人的看法和想法。这些看法和想法就象一条条律定的法则,在你面临选择和必须要作出表示的时候,它就象一只小猫,悄悄地出现了。它会告诉你哪些事是你会选择的,哪些事是你会拒绝的,哪些事是你还得考虑考虑才会决定的。这种律定法则指导人作出决定的结果,却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知道是好是坏。我因为面临经济的沉重压力,我的“地图”的作用有时就不是很强。再加上她巧舌如簧,说她某某同事月收入八千,才是个专科生,何况我们是研究生等等。我就问清楚了要不要签合同、交押金等事情,说不需要,只要能把东西卖出去就行!
第二天,我就随这个介绍人去了拓东体育馆。拓东体育馆是一个能接纳大型体育赛事的地方,观众可以容纳5万。一般没有大型赛事举办的时候,就把主体馆布置成大型人才招聘场所。
体育馆主体馆外面的一些小型的建筑就办成五花八门的房产租赁买卖的中介公司、职业介绍中介公司、体育用品公司等。我以前去过那里的职业介绍中介公司。但是不知道还要这么个向外国人推销产品的公司。这个公司从外观上看象一个茶楼,两层,有几百平方米大。也没有看见什么门店的招牌名称。去到大厅,感觉光线很不好。全是自然采光,没有什么灯亮着。我觉得很奇怪。
我随介绍人去见了老板娘,也就是她与她打个招呼。介绍人说我是她同学,她想来这里打工,她本科的时候是学英语的。老板娘什么也没有问我就说行,试试再看。介绍人带我去各处走了一回。我才明白这家公司是卖工艺美术、艺术品等的公司。
对着门是一个玻璃镜子大屏风,玻璃镜子的下半部分是仙鹤、松、梅、鹿等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图案。这种屏风的好处在于,一是玻璃镜子可以帮助人正仪表,二是要造就一种朦朦胧胧的美,让人一下不能全揽眼底,激发一种探索欲望!
我看了看那些商品,一楼卖的全是玉石珠宝、民族蜡染扎染制作的民族包、民族乐器、用镜框装好的一些诸如骏马图的艺术品、茶叶等。一看到那些玉石珠宝,我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腾冲的玉石雕刻。腾冲,一般人都知道云南腾冲著名的“侨乡”——和顺。也知道艾思奇就是腾冲人。腾冲有著名的云峰山,山顶有一泉,长年不溢不涸。腾冲还是东南亚珠宝玉石的集散地、加工地。来凤山明朝蔺山墓中出土的玉带钩和《徐霞客游记》对腾冲翡翠和玉石加工业的细致描述,说明腾冲玉雕历史悠久。腾冲地方志中记载腾冲1949年前从事翡翠加工的作坊曾一度达到100多家,工匠超过3000人。清光绪时候的《腾越乡土志》就记载了清末腾冲玉石加工的盛况:“……制朝珠、手镯、簪珥、各玩器,琢磨之声达昼夜,彻通衢。居肆成事者数百人,散处村落者数千家。”腾冲玉雕造型和表现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制作戒面、鸡心、胆坠、生肖、手镯、佛像、图章、龙凤牌、八仙、暗八仙、扳指、玉簪、耳片、花鸟鱼虫与走兽挂件、手玩件、摆件等。传统工艺流程为冲砂、解玉(分为拉丝解玉和解盘解玉两个工序)、磨玉、打眼、“梭棱”、雕刻、抛光等工序。翡翠加工讲究碾磨过程,用传统工序制作,一个玉件从解、磨、细磨到抛光,每个程序都有不同的步骤,要不断更换各种型号的工具,以达到细腻的工艺要求。其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与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玉雕工艺十分吻合:“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充分印证了腾冲的翡翠雕刻一直保留了传统工具和工艺过程。但我对于玉石珠宝只是有着一些粗浅的书面知识,对于怎样辨别玉石、怎样确定玉石的好坏,我就完全一问三不知了。民族蜡染扎染制作的民族包,也就是用蜡染扎染好的布制作出一些挎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云南的本地人能有个蜡染扎染制作的民族包,也算是一种奢侈。那时甚至有同学把这种蜡染扎染的民族包当作书包来用。民族乐器不外乎就是制作简单的葫芦丝、马头琴什么的。那些葫芦丝上还被写上了一些诗,在雕刻者认为应该落款的地方,竟然还看到了印章的图案,至于是谁的印章,不复考究。用镜框装好的那些艺术品,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茶叶柜台则卖的是普洱茶、沱茶、铁观音等。一楼的东西全部有价格标签,只要按价出售就行。
二楼的装修更显得有品味一些。老板把二楼的墙壁全都用紫红的绒布裱过,布置成民族刺绣品、民族装饰品展厅。墙的中高部位一般都挂着民族刺绣的壁挂、民族衣服,也确实很美,全是手工制作而成的。靠墙的中低部位就摆放一溜儿柜台或者桌子。柜台里陈列着一些耳环、手镯、项圈、脚环等。柜台上就放着一些代表民族特色某个缩影的东西,比如所谓的“三寸金莲”们穿的鞋子,比如农村孩子用的虎头帽。有一个虎头帽汗渍斑斑,油光可鉴。可能这个来自于民间的虎头帽,戴过五六个头顶,才被走乡串寨的买手收到了这里。为什么不把那汗渍洗干净?看着怪难看的。我想要是外国人凑着头一看,以为是件什么稀奇宝贝,一看是个汗渍斑斑的虎头帽,一定会马上捂着鼻子,购买欲顿时丧失。但是后来我想通了,肯定是老板深谙外国人的脾性,故意这么安排的。至起码,这原生态的汗渍是不能造假的。难道老板做得有什么不对的?原生态、原真美都是外国人特别喜欢的。只要把外国人哄高兴了,大把大把的钞票就来了!难道如果我们在土里挖到了一个长了铜绿的宝贝,我们还要嫌它脏,非得要费精力气把那铜绿磨掉才示人?如果真这样做的话,什么值钱的宝贝都被你把那铜绿磨掉而把历史的沉淀与价值毁掉了!我这么一想就想开了。刺绣,那对于一个曾经在农村生活过多年的我,也不是没有见过。最常见的就是鞋面、鞋垫、枕套、被套、背孩子用的背篼等。但是民族刺绣品就不仅仅是这样简单了。它是那些少数民族女子一生的情的寄托和倾注啊!嫁衣是她们展现她们聪慧、心灵手巧、美丽的最好艺术品。她们学习刺绣的途径就是她们的长辈。十一、二岁学挑花,十三、四岁就会绣花和更为复杂一些的图案,十五、六岁便能成为刺绣能手。挑花、贴花、锁花、穿花、盘花、滚花、补花、刺花、纳花、纤花、平绣、链子扣、镂空等手法和技巧,她们可以应用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刺绣图案的设计和构思来自于她们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生活,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等。可以这么说,她们的每一针扎在布上,都是她们苦难的祖先的迁徙和跋涉的历史的象征化,她们在那些深深浅浅、曲曲折折的图案里,温习了祖先的所来处和历史的曲折,向故乡瞻望是她们永恒的姿势!二楼的商品没有价格标签。介绍人说老板说这里的商品每件也就只值得一两百元块钱。卖多少钱就是我们的本事了。反正提成百分之十,要挣钱这是就是战场!介绍人说,等外国人来了,基本上是一个销售员跟在一个外国人后面,他们要什么就推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