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后感18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重建课堂教学。每个主题下十三个子目。
第二部分重建课堂教学。第18个子目是《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
教学是师生之间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中的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以这种活动作为源泉,引发学生的文化性发展。在这里,倘若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决定因素是人类活动,那么,教学中的学生文化性,发展就可以解读为:参与教学的特定文化活动的人格内部的特质与侧面,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得以形成。因此,教学所具备的种种教育条件,如何采取最适用于学生活动组织的形式,乃是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课题。教学的活动理论,对于我国课程改革有重大价值。
合作性学习活动组织。合作性学习活动的形态,可以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构成。如何组织学习小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果。让不同合作状态的学生尽可能一起从事作业。尽可能交替的发挥核心角色的作用,是最合乎合作本质的做法。在制作教学计划时,必须明确合作学习对于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该有哪些具体的目标,应当周密的考虑学生借助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哪些要求。在教学中,合作作业,并不适合于一切素材的。合作的种类与方式多种多样,合作作业必须依据一定的班级目标,素材和教学状态。
课题的设定,必须要求学生开展合作作业。这些课题包括,基于旧知识与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课题;相互帮助欲操控的课题;单元结束时的总结性课题;应用课题等等。学生能够充分的估计,可能成果的课题,学生感到有助于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的组织应当考察到,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尽可能把处于不同状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合作作业的要求必须循序渐进,学生是逐渐的学会学习合作的方式与方法的。合作作业的成功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集体性为前提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学习从一开始,不会完全成功,总是在经历失败之后才能逐渐提高集体性程度的。在学习小组的合作作业中,大体总是有一名学生发挥领导作用的。这种领导角色在一段时间内需要更替。特别是能力弱的学生尚若能得到能力强的学生的支持,有助于获得领导的素质和成功的体验。合作作业是靠学生自己习得的。在合作学习的习得过程中,学生习得的往往不限于知识,同时,也希德合作的方式与方法,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大学办学习小组的作业成果,不能听之任之,在合作学习中结识,必须加以整合,指导,并且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在今天的课程改革中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各个学校都在进行着。但是都是缺乏理论的指导,钟教授的论述,及时的填补了这一空白。正如他说的那样,从国际教育界的活动理论研究事业中汲取养分。断的开展拥有自身本土特色的改革实践,建构性教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我国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的合作文化等方面,将会不断的产生新鲜的刺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