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文/唐鹃)
今早,看到一篇网文,标题十分“惊吓”眼球。此文标题大致为《在爱情关系中,我们要学会做“猫”,而不是做“狗”》。对于,长期经受UC、百度“震惊部”教育、熏染的我,本应安然、淡定地接受这种“吸睛的标题”。
但我想较一下真!为什么呢?因为,我理解:『美好的爱情,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心机、刻意;合理的关系,都是“人格”与“人格‘的交融,无需“做猫做狗”。』
爱情,不可能“纯之又纯”,但好的爱情,无非就是“自然而然”。我经常和朋友说起一个观点:无论如何美丽的爱情童话,也都不过是一种无法修饰、隐瞒的“世俗爱情”。
世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即便是爱情童话里,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女主人公爱上男主人公、或者男主人公爱上女主人公,总是因为某种契机:家庭优、颜值佳、才华高、运气好等原因。而这种契机的实现,我们就称之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折射着世俗眼光,这不可能“纯之又纯”。
抽象来说,因为才华、钱财、颜值等原因,爱上一某个人,都是一样的、等值的,都是“世俗的”——钱俗、颜值俗,才华也俗。
之前,身边有朋友听到我这番言论,马上投来鄙夷的眼光。我相信,很多怀揣美好、心却懵懂的男女,也会产生如此的鄙夷。但,事实就是如此——爱情,都是有原因和动机的,并非纯粹,这是“爱情作为存在的天命”。
为了消解身边朋友的疑云、思虑,我也曾耐心地回答过他,我说:没有纯粹的爱情,不代表没有“美好的爱情”,好的爱情“自然而然”,是“人格”与“人格”的自然、平等交融。
我们进一步聊到:鸡汤文学,总是强调人要“自律”,简言之,要刻意改变自己、坚持某种被认为是好的东西。鸡汤式的爱情,也有同样的宣教——男人或女人,都要善于在爱情中改变自己、收敛自己,坚持好的、摒弃坏的,即为了维持爱情关系,“刻意”进行“有意识的改变”。但恰恰是这种“着意”和“有意识”,让我们错过了,本来自然而然的“童话般爱情”。
图/网络
当聊天告一段落,那可爱的朋友,已经一头雾水。我笑笑地问:你和你的初恋为什么分手?他回:她觉得我工作太忙,对她不够好。我又问:那你怎么追上她的?他说:刚追她的时候,逮到机会,就陪着她、围着她聊天、一起做事,她很喜欢处在爱情中心的感觉。
听完后,我直接回了一句:谁让你当时,那么刻意地表现出,你自己有多好、多么以她为中心。
后来,我们又“你一言我一语”聊了会儿,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要刻意把自己变成某种人。虽然这样不能“刻意”得到一些东西,但或许,也就不会失去、或错过那些最意外的美好!
后来,朋友自己举了几个例子,表示他真得懂了:他说,假设爱上了富人的钱,而刻意把自己变成了“温柔萌妹”;假设爱上了穷小子的才华、颜值,决定“暂时忍受”那原本不能忍受的贫穷。如果,这些“假设”都是“刻意、有意识、不自然”的话,那么,爱情就容易出现悲剧。因为在假设中,万一哪天不想再“做猫做狗”了呢?
我想,“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展示什么样的人格、气质,不要矫揉造作、刻意为之,做个‘人’”。这才是,不纯粹的世俗爱情的真谛。
对哦!毕竟,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欢迎关注、留言、交流,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