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学习曾国藩,研究曾国藩俨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人们翻来覆去地想从这个资质一般的圣人身边找到成功的路径和密码,然而,我想说的是曾国藩不是谁想成为就可以成为的。
且不说他做京官时火箭式十年升七级的速度,也不说他一介文官训练打造湘军大败太平天国的军功,就只说一条最简单的——读书,就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
一、读书不二
“读书不二”是曾国藩的独家秘籍。
具体读法是“一本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说得简单点,就是四个字——死磕到底。不把一本书读懂读透,绝不罢休。从曾国藩的日记可以看出,他经常数月都在看同一本书,而且每天阅读的数量一样。
不得不说,这种读书的方法有点笨,甚至可以说有点迂腐。曾国藩正是以“笨”自居,笨人用笨办法,不取巧,不求快,日拱一卒,每一本书都认认真真地看,像挖一口井一样,不停不歇,直到挖出水为止。
另外,对于曾国藩来说,“读书不二”不止是获得新知的方式,更是自我修炼的战场。这是一场与自我惰性你死我活的战斗,他必须赢。
反观我们自己,在专业书籍,娱乐杂志以外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两本书的有几人?读过的书中,从头到尾看完,把知识咀嚼消化利用的又有几本?
二、无书不读
如果说“读书不二“是深度,那么无书不读,就是广度。
众所周知,曾在三十岁就是少年得志追逐功名的农家子弟,在翰林院接触到儒学思想和良师益友,但与这些人不同的是,曾有极其深厚的儒学素养,却完全没有理学家们保守固执的毛病,原因是曾不排斥任何学说,他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以为孔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孔子和墨子不向其它学说的人学习,他就不能称之为大师。
除了儒学书籍和传统士大夫必读的经史,曾国藩对诸子学说尤其感兴趣,老子的简约博大,庄子的心灵自由,墨子的雄心苦力,法家的坐言立行,他都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每日必读《易经》,他喜爱地理,研究地理、风水,并精通面相,粗通算卦。
他平实谦虚地,从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精神资源中,探寻有用的东西,因此,他才具有大眼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
再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看书都是选自己喜欢的,看得顺眼的看看,有的人则思维早已固化,看书只是验证自己是对的。
海纳百川为大,读书当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见识越广,你的格局才能越大。
三、运用知识
有句话说,懂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原因在于,学习了,知识装进了脑子,可知识是知识,我们还是我们,过几天全忘了,看起来每天打卡读书,非常勤奋。
运用,是曾国藩在读书方面最厉害的地方,这是他被后人称之为体制内的思考者、改良者的原因。
曾国藩是个经验主义者,做事特别强调“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
和理学家们一起的时候,他和他们一道向古代圣贤学习,每天做日课,检视自己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念头,毫不放松,并把这个习惯保持了终身。
曾读书常常有疑义,写在卷首页边,日久甚至成书。
刚开始他非常推崇古代兵书战策,苦读恶补,后来带兵打仗,和现实对照,才发现这些古书有很多不真实的地方。
他这种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让他的思维保持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
由此可见,曾国藩绝非凡人,不是所有人想成为就可以成为的,他以“笨”自居,将“笨”转化为了“勤”和“恒”践行一生,成就圣人之功、德、言。那么也让我们少一份聪明,多一点勤奋,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不求做圣人,做完人,至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