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过着温饱而富足的生活,享受着公平教育的机会,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均健康水平,精神生活享受,都远远的高于过去的任何一个年代。
但这也是一个利益横流、迷茫泛滥的年代。物质化的追求,造成精神信仰的空虚;名利化的社会,催生了人情世故的冷暖薄凉;就连象征着精神殿堂的大学,都变成了名利场。
高晓松曾说:现在的教育,只教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老师没有风骨,学生不再求知!当我看完《无问西东》才真正的能体会这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时代,却一直在糟蹋着它!
电影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场面,一个是西南联大搬迁,因为经费不足,所有的房子都用铁皮裹着,雨季的雨水敲打着铁皮钻着缝隙摔落下来,嘈杂的声音根本听不见老师讲课,雨水钻落在老师身上却纹丝未动,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
一个是在日本轰炸机之下,老师和学生把课堂搬到山间、田头、洞中,依然孜孜不倦的求知教导。老师的诲人不倦,学生的求知若骛,让多少人汗颜和震撼。
也许那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偌大的华北也容不下一张课桌。可那又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求贤若渴,求知若骛,老师有风骨,学生求真知,充满了精神的信仰!
电影本身一直在强调真实,回归真我,遵循内心真实的想法,而这一切好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的。
1923年,北平,清华园,在实业救国的背景之下,吴岭澜迷茫于文科不够实用,想弃文从理。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告诉他要遵循内心真实的想法: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后泰戈尔访华,他看见站在泰戈尔身后的那一群人,王国维、徐志摩、梅贻琦、林徽因、梁启超…..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群人,他们脸上的从容与笃定,让他明白文化亦可兴国,终成一代国学大师!
1938年,昆明,西南联大,三代五将,荣耀加身的沈光耀,带着对母亲平安安稳的承诺,求学于西南联大。在一次空袭后看着满目的苍夷,明白的人生的意义,无国何来家。他选择了内心真实的声音,违背母亲的心意,投笔从戎,捐躯赴国难。
正如那个军官说的一样: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1962年,北京,清华,因为年少的虚荣和意气,王敏佳被最亲近的人背叛,被诬陷、批判、辱打,当她醒来看见的却是为她甘愿放弃理想憨厚的陈鹏,一墙之隔的那个人却享受着荣耀,快死都没有来救她。陈鹏带她远走故乡,在黑暗中托举她的灵魂,用爱让她重获新生,哪怕她容颜已毁。此时王敏佳才找回自己,发现自己的真心。
在王敏佳空冢前,陈鹏痛问李想:你想要真实,可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真正的爱情也许不是什么物质或承诺的堆积,而是一种内心的安宁,是你想起某个人就会感到踏实,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
现代,北京,毕业于清华的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广告职场混的也算风生水起,冷血、自私、追逐利益,任何事情都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就连资助四胞胎家庭都带有商业的目的性。他迷茫与社会的善恶是非当中,在利益的熏陶之下,想象着人心的险恶。
但是他还是有所坚守,内心的矛盾肆意横乱,在父母的帮助下他还是选择了善良,坚守本心,继续帮助原来被公司抛弃的四胞胎家庭。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张果果虽然帮助了四胞胎家庭,但是还有防备心理,不愿意被缠上,误解了他们频繁到公司的来意,只是想送一件感谢的礼物。
在这个善良被利用的年代,还是有人在好好的坚守善良,有人真正的感恩好意。其实张果果的事情,反映了我们整个时代的现状,利益的追逐之下,人心道德的沦丧,我们越来越放弃内心的真我,变成左右逢源的三刀两面,找不到真实的自己,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现如今我们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我们从没有真正的去认识自己,去发现真实的自我。你明明选择了一种不需要努力的生活,却每天职责这个世界对你不公,埋怨自己没有投身在一个富二代家庭,觉得别人的成功不过都是一时的运气,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人上人。
你不知道理想没有信念,只是简单的随波逐流;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每天的混吃度日;你不知道自己爱什么,只是想简单潦草的结婚生子;你无善恶喜好,不想明白是非,只是每天坐着白日梦,也从没有考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你之所以迷茫是你的能力,根本承受不住你的野心,要么拥有出人头地的能力,要么有堂堂正正做个废物的勇气,真正认识自我,才会过好这一生!
开始一直不明白“无问西东”是什么意思,现在才知道原来它来源于清华的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世俗很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年头来,但无论外界如何左右变化,都要对自己真诚,做真实的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