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孩子说的“故事”带跑,稳稳地连接他的“需求”
乔很久没说不上幼儿园了,印象中最近一次至少是去年八九月份的事。
上周一,小家伙边吃饭突然边对我说:“妈妈,今天我想请假,继续在家休息一天。”
听到他这样说,我心里有隐隐的好奇,也有隐隐的一丝不安。
按捺住不安,我回应他:“哦,你今天不想上幼儿园,想呆在家里。妈妈听到你这样说有点意外,也很好奇,之前你都很喜欢上幼儿园,今天为什么不想上呢?”
乔告诉我,幼儿园太热,他不喜欢下午在户外玩时一身汗,不舒服;一会又说,中午睡觉有其他同学会吵他,弄得他都没法好好睡。
然而我知道,在幼儿园院子里荡秋千是他最喜欢的活动,中午他基本上也不睡午觉。因此我说:“你说的这些原因,妈妈很难接受哦。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怎么解决你说的问题。”
接着,我邀请他想办法解决太热出汗的问题,比如在教室里玩,他说教室里人太多,他不喜欢。他今天就想待在爷爷奶奶家自己玩。
我又说:“那样妈妈也会很为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爷爷奶奶也是,如果你不去幼儿园,爷爷奶奶也要改变他们的安排。”
同时,那一刻我的内心其实也有了一些松动。在过去的周末两天,乔都跟着我们在外面玩,没有留在爷爷奶奶家玩。而按照往常的节奏,每个周末基本会有小半天,他会留在爷爷奶奶家玩。我猜想他真正的需求是补回这部分“缺失”,享受和爷爷奶奶相处时的轻松。
恰好这时候奶奶到我们小家来收拾东西,乔继续表达他不上幼儿园、留在爷爷奶奶家玩的想法,我让他自己跟奶奶提出请求,他提了,奶奶也答应了。于是,我也就不再纠结,自己轻松地出门上班去。
晚上在爷爷奶奶家吃完晚饭往回走的路上,爸爸问乔,明天上幼儿园吗?乔回答,上。还说,一天不上可以,两天不上就乱了,三天不上就更乱了……一边自己开心地蹦跳着。
回顾此事全过程,有几点思考:
1.孩子不上幼儿园,对我具体明确的影响是什么?想来想去,勉强能说的只有一条,我得送乔到爷爷奶奶家,拜托他们帮忙照料,这部分我会有压力。
而这个压力,其实也不是具体的时间和精力压力,而是“沟通成本”,也就是我担心害怕的是我允许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就不上这个行为,会被爷爷奶奶评判,他们会对我有看法。因此,当后来奶奶正好过来,乔也自己跟奶奶做了请求和沟通,这个压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处理类似问题,关键还是界限问题,如果我能清晰地把我和乔之间、乔和爷爷奶奶之间的互动清楚地分割开来,把沟通的主动权留给孩子和爷爷奶奶,而不是越界把它拿过来,当成自己的压力,这个“影响”也就不复存在了。
2.既然其实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影响,为什么一开始听到孩子说不上幼儿园,我还是会有些不安?这个不安,其实就是为人父母常常会有的模式——太快地去到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
不上幼儿园,在家待着多无聊,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到更多呀,才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呀;孩子说不想上,就让他不上,这不是要惯坏孩子吗?
而事实是,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玩才是他们学习的所有途径。谁也不能说,在家里玩就不如在幼儿园玩更有“收获”,因为我很清楚乔在爷爷奶奶家的状态,大部分时候就是他专注地在自己的玩具桌前拼乐高。
至于一次允许孩子不上幼儿园,是否就会导致孩子次次不上幼儿园,晚上爸爸和乔的对话,也很好地给出了答案——对于内心已经对幼儿园建构了信任的孩子而言,他心里很清楚自己不去幼儿园只是偶然为之,不会成为常态。倒是如果这时候家长过于焦虑,反而强化了事情的负面效果。
3.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隐含着一个需求。除了上面我提到乔周末没有待在爷爷奶奶家玩想补回“缺失”的需求,在这件事中,我还感受到乔的另一个重要需求——自主做决定。
和以往哭着说不上幼儿园不同,这次乔说不上幼儿园,完全没有情绪,而是非常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间还问我:“妈妈你同意我的请求吗?”可见他很清楚自己是在做一个请求,一个更改既定节奏的决定,此时,获得同意的支持,给到他的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体验——他是有力量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他也是可以为自己做出决定的。
同时,我如实表达我的困扰,并最后请他直接和奶奶沟通,也是给他一个示范,有需求没有问题,但满足自己需求的前提是,不会给身边其他人带来困扰。
4.倾听过程中,忽略孩子说的“故事”。
倾听乔时,他说了户外热、午睡吵闹以及室内拥挤等不同的“故事”,如果我陷入这些故事,就会纠结于这些故事的真假对错,没办法看见孩子表达的语言里隐含的核心语意。
这个语意,也就是行为背后的需求。只有透过语言看见需求,我们才能在那一刻和孩子真正连接,事情也才能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别被孩子说的“故事”带跑,稳稳地连接他的“需求”
加我,了解学习人本主义父母课程P.E.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