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习,让自己强大。学以致用,直到和你一起形成时尚。
因为对孩子的成长的“关爱”,几乎每次参加有家长聚集的聊天都会听到一些“我家的孩子”哪不好,或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别忘了,他们是孩子,还是儿童,未来的路比我们长。
打开字典: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儿童权利公约》由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于1992年4月1日开始在中国正式生效。似乎在我们今天的孩子身上已找不出当年我们的在田园中的样子,我们每天都过“儿童节”。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与人家孩子不一样,各色“教育从娃娃抓起”家长,每天带领孩子奔走“培训”,这也就罢了,至少我们有个共识,在正常的遗传条件下,周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精神心理发育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今天学习“儿童”这个词,只是想发掘我们曾经可能忽视或是未知的部分。形容自家孩子的“调皮”、“捣蛋”、“不听话”、“不爱说话”、“不爱学习”、“气死人”这些词我们并不陌生,可是又无能为力。
人是最高级的哺乳动物。其它动物基本上生下来在很短的时间就会自己站起来,而人因为直立行走的原因,必需用上大约一年的时间骨骼发育才能用双脚支撑整个身体。而大脑却需要更长时间,大脑的成长其实也是心理人格成长的过程。必须重视一个问题:儿童期就是大脑、心理、人格的成长期。
目前来看,选择“信任”,是孩子一出生面对未知世界求得生存的唯一希望。“是”或“不是”都是我们环境提供给他们的,让他们在大脑中建立思维模式的参照,他们只能模仿,当他用模仿后思维模式感知世界开始自主的时候,他们的世界里排除的是怀疑。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儿童的深刻影响常可延及一生。
复杂的社会关系下,当希望一次次破灭,意志无法坚定,甚至找不到目标,再勤奋也换不到超过别人的能力,所有的信任也就变成了无法忠诚和诚实了,相互的影射后,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孩子的现状,实际上却是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儿童,而“以为自己知道”。
我们一直都在“试图”改变孩子的现状。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立场是有了,但是,复杂的三观容易让我们下错决定,错对“儿童”的认知,而我们对“自己孩子”做出的种种意向反应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们的感受是:
了解“儿童”,才能懂得儿童;影响“儿童”,需要作出榜样;而与“儿童”共同协作一起走出困境才能我们真正要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