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胡十六国三大谋士

五胡十六国三大谋士

作者: 楚中九歌 | 来源:发表于2025-07-19 19:33 被阅读0次

谋士的天花板,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诸葛亮,武能决胜千里,文能安邦定国。生时受君主器重,甚至刘备还说出了,如果自己的儿子刘禅没有能力就取而代之的话。他的名声更是,名垂千秋,后世予以他极高的评价。加上民间传说和各种文艺作品的渲染,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甚至是华人圈的,都知道武侯诸葛亮。

但论个人的综合实力,诸葛亮可以排第一名吗?我想很多非历史爱好者会这样认为,而在历史爱好者眼里,我想答案并非那么统一。在我的认知里,可能会将这个桂冠颁给王猛。王猛的名声自然大,不如诸葛亮。诸葛亮的名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国演义》以及民间各种以三国演义为范本的艺术形式。不仅让诸葛亮,也让三国时期很多人物都家喻户晓。

都说乱世出英雄,因为乱世有更多让英雄力挽狂澜的机会。乱世里的英雄不但多,而且水平也更有含金量。五胡16国时期就是这样的一个乱世,这段历史远比三国更加混乱,若非历史爱好者,很少人能理得清这段历史的脉络,你就更不知道这段时期涌现出的各种风云人物。嗯,王猛就是这个时期的佼佼者,它不仅是这个时期的佼佼者,甚至望眼整个中国历史,很少有人能出其右。

今天就来总结一下五胡16国时期综合实力最厉害的三大谋士。

第一:王猛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人,是东晋十六国时前秦丞。

他出生于战乱时期,家境贫寒,以贩卖畚箕为业。但他刻苦学习,广泛涉猎知识,尤其精通军事科学。他为人谨严庄重,胸怀大志,后隐居于华阴山,等待明主出现。

354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驻军灞上。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前往求见,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虱,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桓温对其才干十分赏识,欲邀其南下,王猛因考虑到在东晋难以施展抱负且不愿助桓温篡晋,遂拒绝,继续隐居。

357年,苻坚称帝后任用王猛为中书侍郎。王猛主张以严刑峻法压制特权贵族,加强中央集权,虽因执法严格遭人反对,但苻坚对他极为信任,一年之内,王猛连续五次提升官职。

370年,王猛率兵6万北伐前燕,当时前燕兵力约40万。他指挥有方,以少胜多击溃燕军,使前秦暂时统一北方。王猛因功进封清河郡侯,后被任命为丞相,“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

王猛为政大公无私,撤换庸吏,选用贤才。他“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使前秦呈现出国富兵强的局面,出现了“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的治世景象。

375年,王猛病重,苻坚亲自为他祈告。王猛临终前劝告苻坚,与东晋要“亲仁善邻”,而鲜卑、羌等终究要成为祸患,“宜渐除之”,但苻坚未认真采纳。王猛死后,苻坚三次到他遗体前致哀,朝野巷哭三日,谥武侯。

第二:张宾

张宾(?~322),字孟孙,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人,是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核心谋士,被誉为“算无遗策”的顶级智囊。

张宾出身士族,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尤其精通谋略,常以西汉张良自比。西晋末年战乱起,他先投成都王司马颖麾下,后见中原动荡,认为“久游诸将,独胡将军(指石勒)可与共成大事”,遂主动归附石勒。

石勒初期势力薄弱,张宾为其制定了一系列关键策略。

建议石勒摆脱匈奴汉国(前赵)控制,独立发展,“据江汉为基,以图天下”;献策袭取幽州、吞并王浚,稳固北方地盘;多次在战役中临机决断,如奇袭邺城、击败鲜卑段部等,助石勒从流寇式武装逐步转变为割据政权。

319年,石勒建立后赵,张宾被封为大执法、濮阳侯,总揽朝政。他整顿制度、安抚流民、推崇儒学,推动后赵从军事集团向正规政权转型,史称其“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

322年,张宾去世,石勒痛哭流涕,追赠其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并哀叹“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此后石勒虽仍扩张,但再无如张宾般的顶级谋士,后赵政权也逐渐走向混乱。

张宾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和精准的谋划,成为石勒从底层将领到帝王的关键推手,被后世视为十六国时期“谋主”的典范。

第三:崔浩

崔浩(?~450),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是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

崔浩出身北方顶级士族清河崔氏,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历法、经史子集,尤其擅长战略谋划,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他入仕为官,凭借学识渐受重用。

明元帝时期,崔浩多次参与军国大事,曾准确预测刘裕北伐意图,建议北魏避其锋芒,后刘裕果然按其预判行事,其谋略开始显现。

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崔浩升任司徒,成为核心谋士。他力主北伐柔然,驳斥保守派观点,最终助拓跋焘击溃柔然主力,解除北方威胁;后又献策消灭胡夏、北凉等政权,推动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割据局面。

崔浩主持编撰国史,推广汉文化,主张重用汉族士族,推动北魏早期的汉化改革;他还修订历法(《五寅元历》),规范礼仪制度,对北魏政权的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

崔浩因主持编写《国记》时,直书北魏早期鲜卑族的原始习俗,触怒鲜卑贵族,被指控“暴扬国恶”。450年,太武帝下令将其诛杀,清河崔氏及相关士族受牵连,史称“国史之狱”。

崔浩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学识,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但其结局反映了当时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矛盾,也成为北魏汉化进程中的一段悲剧。

前秦、后赵、北魏,这三个政权都在五胡16国这一乱世短暂的统一过北方,尤其是北魏,没有最终被颠覆,为最终隋朝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这三大谋士与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韬略,浪奇从一个割据政权迅速统一北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是天不假年,随着他们的去世,该政权也由盛转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胡十六国三大谋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zun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