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是我读研究生的第二年,我开始做课题。导师陈敏恒教授给我选的课题是丁烯氧化脱氢固定床反应器的研究。这源于实验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反应器的气体进口温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反应器内温度会大幅跃升,称为点火。陈先生希望我建立数学模型模拟这个过程,为反应器的开发放大在理论上提供支持。
当时我对搞研究一无所知,以前做学生都是老师提问题,我们解答问题。现在搞研究就得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了。正好袁谓康教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回来,陈先生请袁先生具体对我进行指导。袁先生只有我一个研究生,他常常和我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那时相关的中文文献很少,主要就是查英文的。我是第一次接触外文杂志,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袁先生给我介绍了几本主要的国际化工杂志,我就在里面查找相关的文章,细细阅读,从中了解国际上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图书馆不仅是我们查找资料的地方,也是我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袁先生刚从美国回来,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自由空气。讨论课题时,尽管我啥也不懂,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敢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观点。袁先生毫无教授的架子,总是鼓励我说出自己的看法,只要我说得有一点道理,他都会加以肯定。记得我们当时讨论偏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我觉得教科书里面给出的条件不合理,它只适合于足够长的反应器,而我们模拟的反应器长度有限,所以这个边界条件应该加以修正。袁先生也同意我的看法,后来我们在模型中就运用了这个修正的边界条件,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有道理的。
这几天又翻阅了袁先生赠送的著作“半生行悟”,里面有两页专门提到他带我这个研究生的经历。正如袁先生书中所说,当时我需要自学很多知识,包括化学反应工程,微分方程数值解法,计算机算法语言,那些日子虽然很辛苦,但却是我一生中思想最活跃和心情最愉悦的一段时光。我们的模拟计算在学校计算中心进行,一百多平米的大房间里放了一台大型计算机,是我们学校的宝贝,但它计算能力和速度可能还不如今天的一台手提电脑呢。当时输入程序的方法是在一种黑纸带上面打孔,打错了需要手工修补。这些事情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不啻天方夜谭。我就这样在陈袁两位恩师指点下慢慢开窍,摸到一点研究的门道,我后来能独立搞研究和到伦敦读博,都要感谢那段时间打下的根底。
我一生很幸运能遇到像陈袁两位人格高尚和学问渊博的导师。陈先生当时是中科院院士,袁先生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当年朝夕相处,亦师亦友,他们不仅教会我思考问题的方法,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用终生。
袁先生著作封面
袁先生赠书题字
书中有关我的叙述
书中有关我的叙述
2015年我们夫妇俩和袁先生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