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过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从一出生开始就植入了快乐、团圆、喜庆的基因。而过年拜年,就是把欢乐传播给亲朋好友、送出祝福同时也收获快乐的时刻。
最早记录除夕的是西晋周处的“风物志”,到现在已经1700多年了,所以说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古人是怎么拜年的呢?
除了作揖磕头的拜年习俗,在人的交际圈扩大后,不能每个人都当面表达的时候,古人就发明了送拜年贴的方式。在帖子上写上祝福的话,然后派人送给祝福的人。这种方法,虽不能如当面表达一样亲切,但至少也能够表达祝福之情。
不过这种方式后来逐渐发展到趋于形式,被很多文人所诟病。
拜年 (明 ·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来概括,就是吐槽。文征明在吐槽拜年贴太多了,一屋子拜年贴都来不及看,能不能简单点,不要这样的虚情假意呢?不过不知道老文想过没有,要是这些拜年贴的主人都亲自来给他拜年,恐怕要从年头拜到年尾了吧?
之所以把拜年贴这件事翻出来,是因为在通讯发达的今天,拜年贴被换成了电子形式。大概十几年前,这种电子信息是通过短信的方式传递的,那个时候,每年除夕夜运营商的短信收入都十分可观,不过短信的内容么,估计99%都是重复的。
后来,这个战线毫无悬念地随着信息大搬移被搬到了互联网上。不知道微信有没有拜年信息统计,如果有,我相信这个数字应该不会少于10位数,甚至还可能更多。而且信息的内容,也从单一文字到图片,甚至动画、video。
我个人是十分喜欢这样的拜年方式。现代人交友范围扩大到地球村以后,不大可能拜个年要万里空中飞来飞去,心意被编成信息代码,也就是礼轻情意重了。非常亲密的,可以专门制作信息,一般关系的,借用别人的信息也是一片心意。只是要注意,借用的时候别忘了修改姓名,不然把发给张三的信息错写了李四的名字,那样不但起不到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可能引起不快。
不过,拜年可以“快餐”,过年的心意和氛围不能少,不然,所有的形式都失去了意义。
拜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