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河之书》余秋雨

《山河之书》余秋雨

作者: 小可_34e0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10:01 被阅读0次

今天终于将余秋雨先生剩下的两本书看完了,生活如雨,余先生像是为我们撑起了一把叫文化的伞,夜很深邃,却也迷人。

看文化,看敦煌莫高窟、看天一阁、看颐和园……每每都会让我心痛惋惜不忍淬读,就像看到一个目光深邃的沧桑老者被误解被鞭笞却只能旁观的无奈。

这夜

1.大而言之,没有书籍,历史就失去了前后贯通的缆线,人群就失去了远近荟聚的理由;小而言之,没有书籍,任何个体都很难超越庸常的五尺之躯,成为有视野、有见识、有智慧的人。

2.上海人的精明和智慧,构成了一种群体性的逻辑曲线这座城市处处晃动,闪烁。快速的领悟,彼此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切不能很快跟上这条逻辑曲线的人,上海人总以为是外地人或乡下人,他们可厌的自负便由此而生。

3.

4.上海人的人格尽管不失精巧,却缺少了一个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于是,这个城市失去了烫人的力量,失去了浩荡的勃发。

5.当代文人都喜欢挤在大城市里,习惯的接受全方位的“倾轧”。大家似乎什么都不缺,但仔细一想,却缺了那些河道,那些小船,那些梨花,缺了那一座座未必是江南的江南小镇。随之,“江南小镇”也缺了那些诗句,那些身影,那些灵魂。

6.这种精神狂潮,体现了世俗大地与原始神祗的激烈斡旋,从天人交战到天人合一,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抒泻仪式。

7.这块灰黄的土地,怎么这样固执呢?它慢条斯理地承受一次次现代风暴,又依然款款的展露着自己野拙的面容。世事在一件件褪色,豪语如风,誓言如雾;坟丘在一圈圈增加,纸幡飘飘,野烧隐隐。下一代闯荡一阵,呼喊一阵、焦躁一阵,很快又雕满木讷的皱纹。这么一想,路边的风景全都失去了时间,而我耳边,已经响起了傩祭的鼓声……

8.汉族的饱学书生几乎都不善歌舞,更无法体验其中的快乐。太重的学理封住了他们的歌喉,太多的斯文压住了他们的舞步。生命的本性原来是载歌载舞的,在他们身上却被偏狭的智能剥夺了大半。

9.人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歌声。但是,大多数童年的歌声过于微弱,又容易被密集的街市和匆忙的脚步挤碎。值得羡慕的是蒙古草原,只有它的歌总是舒展得那么旷而浩荡,能把游子的一生都裹卷在里边。

10.现代文明当然也有很多好处,但显然严重地吞噬了人们大自然天性。密集的教学、训导、观摩,大多是在狠命的把自然天性硬套到一个个既成模式中去。自然天性一旦进图既成模式,很少有活着出来的 。只有极少数人在临近窒息之时找到了 一条小缝逃了出来,成了艺术上的稀世奇侠,或其他领域的神秘天才。当然,也可能在逃出来之后不知所措,终老于混混沌沌的自然状态。但即使如此,也活得真实,躲过了模式化的虚假。

11.因此,现代文明不能过于自负。在人与自然的天性面前,再成熟的文明也只是匆忙的聪明游戏,而且总是包含着大量自欺欺人的成分。

1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3.远年的荣耀负载在远年的恶浊,精美的陶器贮存着怵目的残忍。我站在这块土地上离祖先如此逼近,似乎伸手便能搀扶他们,但我又立即跳开了,带着恐惧和陌生。

14.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蒙昧——野蛮——文明这三个段落,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普遍阶梯。文明是蒙昧和野蛮的 摆脱,但是蒙昧和野蛮并不是一回事。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象。从历史眼光来看,野蛮是人们逃开蒙昧的必由阶段,相对于蒙昧是一种进步;但是,野蛮又绝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会回过身去于蒙昧结盟,一起对抗文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河之书》余秋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it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