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 从很多意义上来说 是与童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自卑的时间很久,其实已经内嵌于心灵的深处,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变成自己所认为的正确认知的一部分,自己都习以为常,直到有专门的心理学的专家帮他指出来,他才会恍然大悟与,不然的话,光靠自己,也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一直以来,自卑是混沌的一个概念,其实还是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是那些被宠爱过度或者被溺爱的儿童,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来说,是被爱广泛包围的有点窒息的儿童。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数不胜数,谈到这一点,很多人都会有疑问,焦急的大人们会忍不住提问,我给予的爱那么多,他为什么还会自卑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因为这些被娇宠的儿童从开始有记忆开始,身边的大人很乐意把他的愿望作为命令而执行,因他喜而喜,因他悲而悲。他就是生活的努力,他无须任何努力可以成为上帝的宠儿,有的时候虽然通过一点点的哭闹才能得到想要的感觉,但对他而言,都不是太难的事情,很难体会到失败的感觉,甚至认为别人对他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是与生俱来的权利。通过这一点,我们其实就很容易理解到,当他进入一个不是以他为中心的情境中,事实上除了家里,外面的世界都是这样的情境。别人也不会以主动满足他的愿望为主要目的,他就会若有所失,就会觉得不公,甚至会使用到在家里常用的手段,加上一点点哭闹,即便如此,还是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他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着那些愿意付出的大人一样,开始讨好别人。他的心中有一种直觉,如果他获得特殊的地位,别人就会像他在家里一样会以他为中心。
这一类的儿童长大成人后,往往会具有一些潜在的危险性,却往往不被我们所觉察。他们之中的有些人,一方面会使出很灵活的手段,来搏取权力,另外却暗中打击别人在平时日常事务上的合作精神,并且喜欢看到别人出丑。 如果他们没有得到想要的别人对他的敬畏和服从,他们就会感觉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感觉这个世界对他有所亏欠,因而内心有想要报复的心理,甚至会付诸实施,造成破坏力。
对于这些儿童来言,再多的惩罚往往都不会起到良性的效果。他们的性格里总会有一种倔强的成分在,家长往往束手无策,只能一退再退,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他们的内心逻辑就是:生活的意义就是独占鳌头,要竭尽全力成为最重要的人物,并且得到他们想要的别人对他的服从的感觉,并将此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
第二种是那些被忽视的儿童,这一类的人群在我们认为的具有自卑心理或者自卑情结的人群中占很多一部分,这样的儿童因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因而他们对爱和与别人的合作没有明晰的概念。他们构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解释,这种解释一般情况都是冷冰冰的,都是冷酷无情的,没有把友善的力量考虑在内。他们的内心往往具有一种类似沙漠或者黑洞的功能,在别人的友善来临的时候,往往他们心安理得吞没掉,却没有对等的回报,所以不善于建立稳定的关系,包括友情,包括爱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会逃避困难,高估困难的严重性,却低估自己以及旁人的帮助。这种类似的性格其实在社会上蛮多的,他们会发现社会曾经对他很冷漠,所以就认定社会会对他永远不公。他也不懂能够利用自己的友善来赢得别人的感情和尊重。其实活的很累,很难相信别人,最终连自己也不会相信。
如果再往外面延伸,如果一个小时候完全被忽视 被憎恨或者被排斥的儿童,我们就很有可能发现,他具有以下的特征:他很孤独,无法和别人正常交往,无视合作的存在,没有责任心,容易退缩,也容易全然不顾别人的帮助,所以很容易失败。
从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如果童年的时候遇到被娇宠过度或者被忽视的儿童,内心都容易滋生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会伴随一生,会影响他的工作,婚姻。但对于他本人来讲,却很难自己治愈,都需要别人有效的帮助,得到有意义的修正,来修正他们对于内心根本想法的看法,就是对生活的意义的看法。
假如我们有过这样的童年,当我们开始有意识的认识到这一点时,便是我们成功的开始,也是我们走向新世界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