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马踏龙城指瀚海
班固在《汉书》中赞其“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而卫青却将功勋归于士卒,拒独享封赏。汉武帝封其为关内侯,从此,“龙城飞将”之名响彻朔野。
“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隋将杨素在《出塞》诗中以雷霆之笔勾画北疆烽火,而千年之前的汉家铁骑,早已在卫青的统帅下,将匈奴的百年气运碾作齑粉。
牧羊儿与骑奴的逆袭
卫青的一生,恰似一柄淬火于苦难、磨砺于沙场的寒铁剑,从卑贱的牧羊奴到威震漠北的大将军,每一步都浸透了血泪与传奇。
卫青生于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平阳侯府女仆卫媪与县吏郑季的私生子。幼年时,他被送至生父家中,却饱受嫡母与兄弟的苛待,“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白日放羊于荒山,夜宿柴房忍饥寒,命运的鞭笞未曾折断他的筋骨,反令他如塞外白草般坚韧。少年卫青逃回母亲身边,成为平阳公主的骑奴,鞍前马后的卑微生涯中,他目睹匈奴铁蹄践踏边民,耳闻中原百姓的悲泣,心中埋下“横行万里外”的志向。
命运的转机始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其姐卫子夫因一曲歌舞被汉武帝刘彻垂青,卫青随之入宫为建章监。然陈皇后妒火中烧,馆陶长公主竟派人擒杀卫青。危急时刻,好友公孙敖率壮士劫囚相救,汉武帝震怒之下,反擢升卫青为侍中,赐金千斤。
司马迁以冷笔记载此事,却暗藏深意:若非此番劫难,何来“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的千古佳话?
破匈奴不可胜之神话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南下掠上谷,汉武帝分兵四路迎击。
李广迷途,公孙敖溃败,唯卫青率万骑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首七百。此战虽规模不大,却如惊雷裂空——自高祖白登之围以来,汉军首次主动出击并获胜。
班固在《汉书》中赞其“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而卫青却将功勋归于士卒,拒独享封赏。汉武帝封其为关内侯,从此,“龙城飞将”之名响彻朔野。
卫青用兵,深得“奇正相生”之妙。元朔二年(前127年),他率军迂回云中,以“迂回侧击”之术收复河套,夺回秦时蒙恬所辟“河南地”。此役不仅获牛羊百万,更使汉廷得以设朔方郡,移民屯田,筑起北疆屏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曰:“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长平侯的巅峰绝唱
若论卫青军事生涯的华彩乐章,当属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
此役,汉武帝倾举国之力,命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分击匈奴单于与左贤王。卫青出定襄,行军千里,与单于主力相遇。沙暴蔽日之际,他以武刚车结阵,五千骑冲锋陷阵,左右翼包抄合围,终击溃匈奴主力,斩首一万九千级,直抵寘颜山赵信城,焚其粮草而归。此战后,“漠南无王庭”(《史记·匈奴列传》),匈奴百年气运就此衰颓。
杨素诗云:“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恰可形容此战后的寂寥沙场。
卫青却未沉醉于功勋,面对汉武帝欲封其幼子为侯的恩典,他坚辞不受:“臣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转而恳请封赏部将,十一人因此封侯。其谦退之风,令淮南王谋士伍被感叹:“虽古名将弗过也!”
青山何处埋忠骨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命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之侧,谥“烈侯”。唐人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悲吟:“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而卫青之墓,至今犹存于陕西兴平,封土如山,静默诉说着“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的赫赫威名。
卫青一生七击匈奴,歼敌五万余,却因外戚身份遭司马迁微词。太史公在《史记》中将其与霍去病同列一传,详述李广而略写卫青,以致后世有“李广难封”之叹。
然历史长河淘尽偏见,宋人苏洵直言:“汉之卫、霍、赵充国,贤将也”;曾国藩更赞其“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卫青以寒微之躯,终成擎天玉柱。卫青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逆袭,更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重铸尊严的史诗。
今人立于雁门关外,犹可闻漠北长风呼啸,似在低吟那个马踏龙城、剑指瀚海的传奇。
注解:
1. “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隋·杨素《出塞二首·其一》,赞汉将北征之壮。
2.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班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喻卫青为诸将之首。
3. “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杨素《出塞》,描写战后星月寂寥之景。
4.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借以反衬卫青体恤士卒之德。
5. “虽古名将弗过也”: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引伍被语,侧面烘托卫青之贤。
2025年3月18日,初稿;
2025年4月22日,2稿;
2025年5月4日,3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