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应该有“作者立场”、“读者意识”
景慧颖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国学热”、“孔子热”,并竞相申报文化遗产,2016年11月30日 “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遗,韩国甚至要打“中医”、“风水”等中国固有文化的歪主意,企图将之据为己有。有的人对此表示不以为意,有的人表示担心。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赵奕
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理性地审视、观照它,汲取其合理性,舍弃其文化糟粕,进而让优秀文化因子得以较好地传承,为今人所用。由此观之,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尊重态度,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传承责任意识的直接彰显。
传统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无论是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抑或者是土木建筑,一切皆为传统文化的有效构筑元素。读史书,知兴替,明兴亡之理;阅哲理,穷究天人之际,洞悉“天人合一”之理,明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领悟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教诲;览文学艺术,陶染心灵,升华砥砺自己的审美意识。一言以蔽之,优秀文化可以不断纯净我们的心灵,改善我们的精神状态,能让我们在这浮躁功利、名缰利锁的社会中“独善其身”,“独守一片宁静”,它更能导引我们精神的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是民族认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载体。习近平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一语掷地有声、令人警醒。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今日的社会文化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退一步说,我们今天社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是得益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赓续。韩国之所以与中国争抢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恰恰彰显了它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之于一个民族的重要价值。
社会的功利、浮躁风气熏染着每一个角落,传统文化领域也不能幸免。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折腾”、“解构”令人担忧。例如,清明节、中秋节,其固有的文化内涵逐渐被现代媒介所侵蚀,它不再是“温情脉脉”的精神寄托,却沦为纯粹的消费性节日。另外,面对着青年人戏弄屈原、恶搞杜甫等历史文化名人,面对着传统戏剧、漫画、名人故居日益被“边缘化”,我们不禁要问:传统文化是否会在当今社会发生断层,其固有的魅力是否会逐渐消失!因此,保护继承传统文化,我们青年人责任旁贷,我们青年人义无反顾!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痛心疾首:“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青年学子需要有这样的担当精神。第二、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例如戏曲如何适应今天众人的趣味的确应当注意,但不能完全抛开传统,中国的戏曲无论如何改革,组成中国戏曲的基本元素还是应该保留,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是不能变的。第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汲取别的国家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例如日本很多寺庙、古城保存良好。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是主动接受异域文明的洗礼的,兼容并包,展现大国文化的宽容性,像当年佛教、西方思想、少数民族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样。鉴于此,今天的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打开胸怀,自觉地汲取异域文明中合理因子,为己所用。
【点评】
升格文论述更为谨严、逻辑更为周密,作者“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彰显了“作者立场”,从行文中,我们处处都能捕捉到作者思考的影子,作者有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根本目的是处处说服读者,让读者接受自己的看法。同时,本文的“读者意识”突出,充分表明作者知道自己到底是在为谁而“作文”。全文没有花哨的语言、陈腐的例子,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彰显着青年学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使命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