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有上海市长宁区第一小学校长吕华琼根据教学实践写的一本书。主要的内容就是在2010年天一小学被长宁区教育局选定为公办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验学校。 自此,学校开始进行公办学校国际文化办学的实践探索。 学校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个年龄段的双语教学。 这本书就是讲了这个探索过程。
总体围绕三个主题“环境”、“人”、“课程”。
1、环境造人
中国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讲的就是环境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强调:“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有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蒙特梭利曾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蒙特梭利提出“有准备的环境”,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学校投资135平方米后来扩大到1000平的“未来教室”,有教学区、学生自主学习区、学生实践动手区、学生成果展示区、师生留言区、个别化辅导区以及独立的设备控制区。 教室配备了超短焦投影仪1台、互动电子白板2块,笔记本电脑台,以及网络、广播、录播设备和管理设备等,同时设有供学生们在线接收、递交学习任务的网络平台。
“自主学习”、“实践动手”和“作品展示”等区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独立、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品质。信息技术中的远程教育、虚拟化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学生对本国和跨文化的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际意识。
他们甚至对小学一年级是否需要椅子桌子,做了调查。

2、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法并举的教学
讲授-接受教学法
示范-模仿教学
提问一一解答
问题一一讨论
引导-发现教学法
3、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策略和课程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策略:1、探究定向的学习2、情境化学习 3、问题定向的学习 4、基于案例的学习。 天一小学探究出双语交叉教学,如英语与美术,英语与体育。
基础型课程:以生动多彩的故事课为例
天一的课程体系

拓展型课程:以快乐阅读的创意图书馆阅读课为例
探究型课程:以合作探究的项目活动课为例
国际理解课程:以乐高课和数独课为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