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篇文章时,离2018年只剩下最后一天了,并不是想表达我的什么愤青思想,只是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有一些东西真的应该改一改了。
2018年,朋友圈里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很多关于哀悼,缅怀逝去大师们的动态。
丁广泉,2018年一月不幸逝世。
霍金,2018年3月14日也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金庸、李永亦在2018年相续离去。大师们纷纷告别我们,这是一种对领域的打击,听起来也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于是人们纷纷转发,点赞,为逝人评论祈福。
一时之间,举国上下看起来都沉浸在巨大的哀默之中。热搜榜,文章推送,无不都是关于此事。
后来,在悲痛还未消失殆尽的时候,李小璐明星风波又掀起了风浪,于是人们在时代的变换莫测中放下了哀痛,开始了新一轮的“情绪酝酿”。
“ta也不过是活该!”
“坐等吃瓜。”
“ta真TM可怜,老子心疼。”
让我们不得不沉思的是,是什么让相当一部分人能在短时间内从“悲痛”之间转换出来,并且如此之迅速呢?
是“潮流”吗?是信息时代的变换无常吗?亦或者是大师逝世远不及明星八卦来得有吸引力吗?
我想大概都不是。
金庸大师逝世那天,我恰好和朋友一起,他第一时间告诉了我这个消息,在我仍处于震惊状态的时候,他已经迅速地点开了朋友圈,写了一大段哀悼话语并图附金庸照片发送了出去。
顷刻间,就有俩人点赞了。
这令我有了一种微妙心情,因为朋友平时从没有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他的生平著作经历也几乎一无所知。却在他逝世的第一时间发文哀痛悲惋,像是一个崇拜于金庸著作每一句的忠实粉丝。
后来,热搜榜变换不停,朋友也逐渐将这件事遗忘,重新沉溺在另一个新闻舆论里。再问起时,朋友笑着开玩笑说,信息时代变换太快,没有什么是不会翻篇的。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这是他说完时,第一时间浮现在我眼前的话。
可是,现实是这样吗?真实原因应该远不止如此。
这是我在一罐看到的话。

我们毫不在意,乐在其中却又漫不经心。我想,这大概才是根本原因。
在网上,虚拟信息遍布的时代,人们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人设”,或幽默活跃,或爱好广泛,或尖刻犀利,却很少是自己,那个真实的自己。
于是有了“虚拟”的掩护,我们便可以轻易的不加思考,追逐“潮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些人,或者说是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潮流”的墙头草。
我们在网络上追逐着大众,他们怒喷某人,我们会觉得那人渣,他们夸某人,我们也会觉得某人赞。
没有自己的判断。就好像大家都说好的一定就不错,大家都差评的也一定是劣品 。
然而被遮住了表象的“真相”,从来就不是真相。
仔细回想,这种“潮流”却在人心的鼓舞下不知害死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安徽女大学生跨年夜坠楼事件,女孩与两名异性朋友开房喝酒失足坠楼。

不知真相时,有多少人恶毒咒骂,死者为大,那些人与她素不相识,无冤无仇,却可以借着屏幕恶毒揣测,肆意揣测,还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是何等的推断家。

未曾还原真相,一昧丧失判断力去追逐大众步伐,说出来的话往往都令人厌恶而又无可奈何。
我们不是任何人,我们只是顺从一个时代,时代动,我们动,时代变,我们也绝不会无动于衷。
对我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完美的辩驳理由。
我们无意去伤害别人,却又刻意去伤害别人。我们无意去冒犯别人,却又可恶的将别人的生活搅得天旋地转。
我们嘴上说着对不起,心底却毫不在意。我们沉迷于自己塑造的自我人设,却又没有绝对的评判准则。
无意碰黑与白,
是非怎染,
不愿等一世浮华,
情意怎生,
若无爱恨嗔痴,
人心怎会恶毒迷惘?
社会现象难以改变,唯一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自己。在每一次舆论更替,道德绑架之外,我想仍存在一片净土,而我将欢迎你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