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月22日,陈赫发 表长微博《我错了》,承认自己与前妻许婧离婚已快半年。
这条微博瞬间引爆万千网友的道德底线,当陈赫在舆论的指责下彻底沦陷时,她站出来为他解围。
有人说陈赫都这么对你了,还站出来为他说话,真是个好姑娘。也有人说,真好意思发出来,一看就是公关团队出的公关稿。
十四年的感情,十四年的共同成长,在这个冷漠的网络世界看来充满了阴谋。
2016年8月17日当她出现在节目里,首度回应她和陈赫的过往时。评论下面骂声一片,很多人都说她太过于做作。
“没有陈赫你能坐在这里录节目吗?”
“离婚了还摆出一副大度的样子,到处消费陈赫,真够虚伪的。”
“整天在微博po一些旅游照,不用工作的吗?费用不是陈赫给你的赡养费吗?”
工作人员问她看到这些评论后,有什么想法。
她说:“很遗憾,我的生活已经跟过往以及私生活扯不清了。我能做的,也只有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去面对它。”
标签是别人给你的模样,时间会给出答案。
陌生人是我们给与他们的标签,陌生人是坏人是我们给与他们的双重标签。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吃饭,在吃饭的间隙她收到一条微信。
微信是一个不是很熟悉的朋友发来的,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一个红包。
她拿着手机百般纠结的问我们怎么办?不收红包觉得有些尴尬,收了红包又怕是个骗子。
微信还绑定了信息和银行卡呢,万一点进去帐号被盗用了怎么办?
我们几个围绕着这条微信,你一言我一语,脑洞大开各种悬疑大作瞬间迸发。
这哪里是红包,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吗。
后来翻看了那位朋友的朋友圈之后才知道,原来他昨天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中了一颗糖,点赞的朋友都可以分到一颗糖哟。”
配图是一个大大的红包,出于习惯朋友便随手点了一个赞。
了解到红包的来因后朋友尴尬地说:“不好意思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我不敢信。”
小时候听他们说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长大了听他们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面对这种模块的划分,我们总能顺其自认的在“偷工减料”中认识这个世界。
看到有人称赞某个招黑的演员,就会以为这是一帮水军;在感情中接连受到伤害的人,会偏激的认为异性没有一个好东西;看到一个年纪轻轻就小有成就的人,会不自觉的把他们划分到富二代。
这样的人只多不少,她们总是一副正义就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口吻说:“看吧,就说他是那样的人。”
“天蝎座的腹黑”“处女座有洁癖”“射手座神经大条”等等我对这些星座标签更是避之不及,不是我对这些标签有什么意见。
而是很多时候它们真切的影响到了,我们对待一个人的真诚度。
为什么标签能够成为我们识别身边的人和事的模式呢?
因为你“懒”啊!
当我们听到别人用自己的经验,告诫我们应该如何规避一些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经验不适用于每个人每件事。
但当他们把自己认定的人和事贴上固定的标签时,我们却能够欣欣然的去接受。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想当然的世界,总有一个标签适合你。能够找到一个趣味相投,又能给自己足够安全感的圈子,你还会去探究它的真伪性吗?
在这个标签横行的时代里,只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规避和认知这些标签,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标签背后的善与恶。
也许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些标签里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人,也许是把自己内心的世界强加到别人身上了呢?这些除了自己又有谁能够知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