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
寻根问祖——家家都应该有本“谱”

寻根问祖——家家都应该有本“谱”

作者: 村妮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16:10 被阅读43次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闯关东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哲学问题,这也是一个生涯问题。自从我听到了生涯这个词儿,我就开始深深地迷上了它。因为生涯探寻的也是一个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当我听老妈说,一位80岁老人自己写了一本小册子,也就是家谱,我的好奇心便是长了翅膀了的。

从東哥上高中开始,我喜欢上了生涯规划与积极心理学,我喜欢探究一个孩子背后的家庭及其父母。因为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产品”,这个产品的质量与制造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迫不及待把老妈借来小册子认认真真的用了两个小时读完。敬佩之情,无以言表。一本小册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发展史,看到了他的子孙兴旺的源泉。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家史。一本泛黄的家谱,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想要发展壮大,除了需要有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条件,而“崇祖寻根”的家族意识,无疑是凝聚家族力量的最佳途径。

老百姓自己写的家谱,一般记录的最少六代人。往上追两代,往下写三到四代的。往上追两代是说一定会写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的甚至还要更远。往下写三到四代是一定要写到自己的孩子以及孙子的,如果岁数大的还可以看到重孙子这一代的。这样看来,看上去像是写了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是写了一个家族至少是六代人的命运及悲欢离合的。

老妈说的小册子,是一位王姓老人的人生回忆录,就这样一本小册子,那也是他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的,也是对他一生的基本总结。老人的这本小册子如他说的那样,简单的穿插了家史,这是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闯关东,离开了老家,所以对父母这一辈的人的介绍是很少的。在那个东奔西跑都吃不饱饭的年代,能活下来,就算是幸运,哪还敢奢望与家乡的亲人还能保持不间断的联系。

写这个小册子的由头,是因为看了《闯关东》这部连续剧,勾起了老人对童年及往事的无限回忆。

介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财富的传递,而是人格的塑造。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王姓老人的家风以及家族精神。整本回忆录分为四部分:苦难的童年、茁壮成长的青年、扎根农村的中年、幸福的晚年。

苦难的童年

老人的的童年是吃不饱饭的,由于缺乏营养,面黄肌瘦,又矮又小,一身多病。因为脖子左侧“淋马腺”生了一个大“疖子”,脓包有小孩的拳头大小,家中无钱治,是他舅舅用老式的剃头刀子给他割开,再用“磨石面子”按上,这个大疮疖子在他的脖子上呆了有半年多。受它的影响,老人的脖子到现在也是歪歪的,所以不少熟人叫他“王歪脖子”。也是受它的影响,他的耳朵从小就有点聋,直到现在也有不少的人叫他“王聋子”。

老人的老家是山东一个紧靠渤海湾边的丘陵地带,人多地少,生活很困难。他五岁那年,因为“七七”事变的影响,生活极度困难,父亲带着他们一家五口开始举家“闯关东“了。原本打算闯几年就回去,谁知这一闯便成了一辈子。山东省登州城西北罗家村成了他永远的怀念。一九八二年五月,老人因公出差,曾顺路回山东老家探望过一次。

”闯关东”的路好长,不仅是走的时间长,也是闯的艰难。老人的大哥是早几年就到安东的,这里因为篇幅的问题不再介绍大哥来安东的经历了。初到安东,一家人都挤在大哥家,住了三年。五口人加上大哥家三口人,一大家子,挤在大哥家的小房子里,虽然日子艰苦,但人心是暖的。八岁那年,老人一家人迁到了东沟县长安乡大佛爷岭,从此这一家子的根便扎在了这里,越来越深,再没离开过。

这之后,回忆录中写了一些关于父亲那一辈人的人生经历,老人的五个姑姑及舅舅们。这里不多介绍。

回忆

还是回到老人的经历,在新的地方扎了根,这时“满州国”倒了,小日本鬼子投降了。大人欢呼,小孩子不懂,但知道敢上街上玩了,再也没有“洋鬼子”打人了。光复后,八路军来到了安东。经常给老百姓开大会,讲八路军政策,一九四六年,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但同年十月份形势突变,八路军一夜间全部撤走了,国民党军队来了。再后来安东解放、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

这些时期说来简单,经历都是惊心动魄的。各种运动,记得四七年,成立了很多会,什么”农会“”基干队“”妇救会“等等。也是在运动中,打死了很多人,记得有一个人,农会的人将他双耳割掉,双脚用八号铁线捆住,再用滑轮将他倒滑上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架上,全身涂上“臭油”“当时浇车用的油),点了天灯。这个人被烧的像牛一样的妈妈直叫,嗷嗷乱蹦。这个斗争的场面,非常残忍,令人毛骨悚然。可见当时农会的权力真大呀,说打谁就打谁,谁也保不了谁的。

父亲在这次运动中受了教育,惊吓下小。

这里要介绍一下老人的二哥。在老人还不记事时,二哥随大哥来安东的。后来参了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全国解放后,被从陆军调到空军,二哥听说我学习成绩好,很高兴,说如果我能考上中学,他负责供我上学读书。

茁壮成长的青年

一九四八年,十一岁的老人第一次背上小书包上学了。只有一个教室,是一个复式班,一二三年级都在一个教室上课。总共不到四十个学生。老人从小就听话,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儿,而且干什么事做什么活都很认真,不干好不做好不撒手。

一九五0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飞机在”鸭绿江“大桥边狂轰乱炸,人们终日提心吊胆,慌慌不安。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中朝两国军民,终于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

小学、高级小学,老人的学习成绩始终在全班第一、二名。高小毕业后,我升入了初中,我们村就三个考上的,有老人一个。老人在安东三中整整待了一年。自从在安东三中后,二哥每个月都会给他寄来15元,一直到五七年七月初中毕业。五四年秋,国庆节前也与二哥见了面,一九五五年二哥被授予”少尉军衔“。后来他由牡丹江部队谳到了北京一个军委机关,一九五七年又被调到了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航空工业学校“。

一九五八年,二哥从西安航校来信,希望我去那里读书。考虑到父母年岁已高,我不忍心离开父母。后来二哥被调去新疆筹建新航校,但因是困难时期,新疆航校没建成。二哥就被留在了新疆。二哥全家从此扎根大西北了。

老人总结二哥的一生是历经艰苦磨难的一生。他才念了三四年书,但写得一手好字。参军后在解放锦州战役中身上多处负伤。他的后半生之所以坎坷不平,事不顺心。老人个人认为是与他的婚姻有直接关系(书中也有对二嫂家庭的介绍)。岳父是恶霸地主,土改时被镇压处决。在阶级斗争观念极强的时代,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国家干部和一个地主的女儿结婚,能给党组织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二嫂又因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折磨的打击,导致了精神分裂,给二哥和子女们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老人的二哥走了,两位女儿把老娘照顾的也很好。

五五年开学,老人由安东三中转到了安东五中学习。这段时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一九五七年初中毕业,是丹东市解放后第二届初中毕业生,更是丹东五中首届毕业生。丹东一九五六年首届初中毕业生除了升学外,全部安排就业了,在这一时期升入大学的学习费用国家全部包了,毕业后国家统一安排工作。

在校期间,老人文科较好,理科较差,当时考试不分文理,这次升学,老人没考上。一九五七年七月七日,二十岁离开了学校,结束了九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涯,回到农村,开始了人生奋斗历程。当时不想回农村,户口迁移证签出,是沈阳三哥家。但当老人回家看七十多岁的老爹时,老爹拄着拐杖,由山下小井往家挑水,走一步一哼哼,老人看在眼里,回校后就到派出所,把户口迁移地改成东沟线长安乡了。这也是老人人生旅途岔道口的第一重要决定,它决定了这一生就得在农村,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但他不后悔,最后满足了老爹的愿望,把他心满意足地安葬在大佛爷岭村的黄土里,使老爹的后人们有了刨根问底的一亩三分三。

扎根农村的中年、幸福的晚年。

因为篇幅太长,这两个部分就一起介绍下吧。

回到农村,老人还是不是滋呸的。因为自己的同学都上了丹东一中继续深造。还有同学给他寄来了一套书,让他复习,明年再考。经过反复考虑,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因素,老人放弃了这一梦想,就去了三哥家住了一段时间。三哥生了一个儿子四个女儿,日子过得踏实幸福。老人后来在农业合作社当了出纳员会计等。一九六0年老人结了婚。爱人是一个村的妇女主任共产党员,是市县劳动模范 。有一大捆奖状还有荣誉证书。

这里不得不说说老人的爱人。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出现的拉马退社的斗争中,因工作泼辣、坚决、不分昼夜、起早贪黑的积极工作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授予”东沟县农业劳动模范“和”丹东市农业劳动模范“的称号。多次以加过市、县群英会,并在县群英会上发表过演讲。在长安乡和东沟县内,提到她的名字,一般人都知道其事迹。

老人与爱人的感情一直很好。老人一共有六个子女,四个女儿,两个儿子,现在个个家庭美满幸福。老人的小儿子也实现了他的梦想,考入航空学院,现在在航天部第一研究院工作。

小册子的最后,老人也回顾了一下他的一生:遗憾、教训等等。人生要坚持。还介绍了自己的几次机遇,但终因前怕后顾,左顾右盼,举棋不定而错过了良机。还有老人一生秉承的信念,那就是做人做事要讲良心,守信誉。他的一生从不坏人,也不做缺德事,穷人富人一样看待,别人求助之事,尽自己的能力而。看不惯的,也不做阴一套阳一套。

待父母、长辈心自己的能力,以父母的教诲为准。在婆媳关系紧张时期,外出归来时总得先看老娘和爱人的脸色,才能说话做事。

老人还总结了他为什么能生活的这么幸福,这么开心,原因有三:一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他与爱人都有了生活补助费。二是赶上上经过改革开放后,国逢盛世的好时代。三是有六个好孩子。他们个个都有自己和睦的小家庭,是他们给了他安逸和幸福。

家和万事兴,现在老人的小家已经是二十五人的大家庭了。除了六对子女,还有一个孙子和孙子媳妇,两个孙女儿,一个重孙女儿,四个外孙和一个外孙女。一个外孙媳妇。每逢节假日,全家老少四代,五间大瓦房齐聚一堂,说说笑笑无比欢乐。(书后面老人孙子现在的情况就不一一介绍,都特别优秀。)

老人书的最后写道: 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也是农村少有的书香门弟。由于我们的言传身教,孩子们都很懂得礼貌,都知道孝敬老人,尊老爱幼,家家幸福和睦美满。

老人的小册子基本介绍完毕,后面有很多地方就没有详细介绍。其实每一个家庭都需要有这样的一部老家谱,展家风,引领子女的成长。这些根植于老一辈的传统与精神,更是传承一种家的文化。给自己留下回忆,给子孙留下家族的历史,告诉后人他们的祖先是谁,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等等。这样一部“修身”、“齐家”的经典家庭纪录,是否应该成为家传的最宝贵财富呢?

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绽放。一本家谱见证了这一个家庭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让家谱在存史、育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一个家族的精神,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诗书传家远 美德继世长。一本小册子,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个幸福的原因。这样的家文化,留给儿女,定会令子孙后代幸福旺盛。

相关文章

  • 寻根问祖——家家都应该有本“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哲学问题,这也是一个生涯问题。自从我听到了生涯这个词儿,我就开...

  • 寻根问祖 任重道远2019-02-26

    寻根问祖,任重而道远寻根问祖,任重而道远 从我墩瑯胡创谱以来,从思忠祖《墓志源流》开始的隐到现在的寻,我墩瑯胡人从...

  • 寻根问祖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看见这短短几个字,有知其者请告之。我祖来自安微旌德,旌阳李氏。现迁移湖北省汉川市。

  • 寻根问祖

    一大早,退休的放射科李主任带孙子来我注射室打针,见了面自然一番客套,问长问短。 老李刚退休不久,说话精神响亮,稀疏...

  • 寻根问祖

    午休的时候,我接到了老父亲打来的电话。我这些日子正要找他呢,今天他还给我打来电话了,不愧是亲生父女,真是心...

  • 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 由西向东,一路走来,向着太阳,前进。延安、黄帝陵、黄河、大槐树,有一个概念蹦出脑海...

  • 寻根问祖

    子系无数身,寻根把祖问。 寻根何处寻? 但得六辈亲。 更前不可知,族谱空留名。 无名冢满山,家亲是何坟?

  • 寻根问祖

    六代之前不姓刘, 寻根问祖心早有。 百度里面查资料, 收获颇多乐悠悠。 问...

  • 寻根问祖

    这几天想写写姥爷姥姥爷爷奶奶的故事,走一走他们走过的路,我发现我对他们竟然知之甚少。连他们的名字都没记全。 闯关东...

  • 寻根问祖

    春节期间,远在广州的侄子托人拍来一张照片。 这是山东聊城东阿王坡村的界碑。 界碑上刻有明洪武年间才有了这个村子。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根问祖——家家都应该有本“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cc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