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为什么没有开
一、行色匆匆的一节课
程春雨老师选择的是。林清炫的一篇哲理散文《百合花开》,本节课程春雨老师以“支架式教学”为主,辅以“小组合作学习”。
春雨老师课堂一开始,先运用PPT介绍了本文的文体哲理散文,又介绍了林清玄的生平和名言。
接着春雨老师让学生迅速读一遍课文,然后回答问题:你能否从蜂蝶鸟雀的视角来描述百合花?结果学生照了教材读了一遍,他们只是把文章中的“百合”换成了“我”。
春雨老师对学生的答案不太满意,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时间为三分钟。在公共发表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的效果并不佳,并没有给出有价值的答案,于是他自己又把预先想好的答案说了出来,把要点讲清楚,然后匆匆下课了。
问题出在哪里呀?
从本质上说,学生对文本的充分理解才是这节课真正的支架。
1.问题设计:能够产生认知冲突的课题,才具有讨论价值。
笔者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一节课中,老师的问题往往非常多,有人做过调查,多数老师一节课的问题在80个左右。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冲刺挑战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是紧贴文本,但是又超越文本,不能用对或错,是与否简单评价,只能通过深入的思考,甚至要通过与他人的研讨才能得到解决。
一般来说问题最少两个,一个是基础性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作为“破冰”问题;一个是挑战性问题,学生必须通过深刻的思维活动,或者充分的协同研讨才能解答。
2.课堂组织形式:主体讲授+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都是无效的,首先,在一个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环境中,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依赖、照搬、不思考的上课状态,其次多数教师只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个环节,不论学生讨论出什么结果,老师还是要给出自己的答案。
既然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支架,就要真正解放学生,解放学生也是解放自己。
百合花静悄悄地开放
一、以学生为文本的解读为支架的课堂
1.基础问题“破冰”,学生聚集到百合花的美好品质。
这次春雨老师的PPT上,除了《百合花开》这个课题之外,什么也没有,他话语非常简洁,直奔主题,让学生们根据预习的内容,说说课文里这株百合留给学生的印象是什么。
上课伊始,春雨老师就放下身段,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并让他们通过研讨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2.认知冲突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思考的快乐。
春雨老师说,我们发现百合身上有许多优秀美好的品质,这种优秀的品质让我们都很喜欢他,但有人是不喜欢他的,于是春雨老师追问:野草、蜂蝶鸟雀为什么不喜欢它?为什么不喜欢百合这么好的品质?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嘲笑他、鄙夷他,为什么在百合花开之后他们不敢嘲笑了呢?
接下来让给学生一刻钟的时间,以课文为依据深刻探讨一下野草和蜂蝶鸟雀为什么不喜欢百合,以及他们为什么又不敢嘲笑了。
百合花开成了百合谷
这次课例大家都看到了,学生投入的学习以及他们的精彩观念的诞生,所以对于春雨老师的课堂赞加有赏。这次的成功经验对春雨老师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后来他不断的上研究课,不断的进行研究性的尝试,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
作为语文老师,他觉得要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否则在学生进行研讨的时候,很难接住他们抛过来的球。
我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春雨老师的变化,他的身体姿态越来越柔软,节奏沉稳坚定。













网友评论